外媒盛赞中国电动车,为何我们自己却笑不出来?

中国电动车在欧洲混动市场份额飙升至9.8%,如同一条鲶鱼钻进了沙丁鱼群,彻底搅动了全球汽车市场格局。

全球媒体正在掀起一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盛赞浪潮。英国《金融时报》、彭博社、德国《商报》等外媒接连报道,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市场份额持续突破,生产技术已成为“世界一流”。

曾经由西方传统车企主导的百年汽车行业格局,如今正被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重塑。

01 赞誉背后:从市场追随者到全球颠覆者

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速度令世界瞩目。今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已逼近50%,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当月新车销量的约70%。

中国某品牌电动汽车在英国销量达到11,271辆,是去年同期的十倍之多。

在东南亚市场,中国平价电动汽车销量的飙升,打破了日本汽车制造商数十年来对该市场的垄断。日本在东南亚六大市场份额从77%暴跌至62%,而中国份额则从微不足道上升至5%以上。

“中国相对年轻的电动汽车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生产技术应该作为标杆。”位于日本滨松的汽车拆解研究机构“下一代汽车中心”主任望月英二这样评价。

外媒盛赞中国电动车,为何我们自己却笑不出来?-有驾

02 质量迷思:榜单之外的真相与话语权争夺

然而,赞誉之下亦有隐忧。J.D. Power发布的2025年全球汽车质量研究报告中,中国车无一入选

面对这份看似“全军覆没”的榜单,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评价标准本身就有偏向。该报告的样本主要来自北美市场,评价标准更侧重于长期使用可靠性和传统机械素质。

中国新能源车的优势在于智能体验、用车成本和服务响应,这些都无法用传统质量指标简单量化。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我们不是输在质量上,是输在评价标准的话语权上。当德国人还在为要不要用触控屏争论时,我们的智能座舱已经支持多模态交互;当日本车企还在保守地使用封闭系统时,我们的车载应用生态已经百花齐放。”

外媒盛赞中国电动车,为何我们自己却笑不出来?-有驾

03 技术平权:中国模式的降维打击与价值重构

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突出重围的关键逻辑,就是将过去只能在豪华车上应用的技术下沉到更多消费者可以买得起的车型。

以往70万元以上的汽车才配备的空气悬架,如今我国2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就有搭载。过去百万级豪车才能实现的百公里加速5秒内、3秒内,我国25万元新能源汽车基本能够实现。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曾以服装行业为例指出:“杰尼亚2024年净利润约7.5亿元,而优衣库为176亿元——高定价不等于高利润。”

通过“全域自研”,零跑自主掌控整车成本65%的核心零部件。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不仅带来技术可控,也使其在成本控制与产品迭代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外媒盛赞中国电动车,为何我们自己却笑不出来?-有驾

04 出海蝶变:从产品贸易到标准输出的战略升维

中国电动汽车的“出海”战略正在经历质的飞跃——从最初单纯的产品出口,发展到如今主动输出技术标准和供应链体系。

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不止一次称赞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他表示:“过去一年我大概去了中国六七次,感受到中国电动汽车在成本控制和车辆质量上都远胜于我在西方所见到的。”

他补充道:“中国的车载技术遥遥领先。你一上车,无需配对手机,你的整个数字生活就会自动映射到车上。”

岚图汽车作为央企东风旗下的高端品牌,已制定雄心勃勃的“共岚图”出海计划:到2030年布局世界六大洲,进入全球60国,累计建成500家销售服务网点。

外媒盛赞中国电动车,为何我们自己却笑不出来?-有驾

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正在销售中国电动汽车的展厅,都能看到当地消费者脸上的惊讶表情。他们发现,这些来自东方的产品,不仅价格亲民,更在智能化体验上超越了传统豪华品牌。

我们卖的不是车,是一套移动的智能生态系统,”一位在德国工作的中国车企海外市场负责人感叹道,“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量不出我们的真正价值了。”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用“科技普惠”重新书写游戏规则,而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外媒称赞中国新能源车企发展模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