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丰田在中国市场又搞了个大动作。
10月9日,广汽丰田在长沙举办了2026款全球车发布会,同步亮相了赛那、汉兰达、凯美瑞和锋兰达四款车型的全面升级版本。这次发布会的核心亮点不在于推出什么新车,而在于一次"全系芯片升级"——全系搭载高通8155芯片,算力提升四倍,PAD化大屏全覆盖,加上TS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全级别配备。
看起来是一场技术升级秀,但背后的逻辑却很有意思。丰田这次升级瞄准的是什么?从锋兰达的12.9英寸PAD屏,到赛那的15.6英寸大屏,从高速、城区、泊车三大场景智驾覆盖,到Carlink、HiCar5.0、CarPlay多家族生态适配——丰田在用硬件和算力来对抗什么?
答案很简单:对抗国产品牌的内卷。
第一部分:丰田的芯片战争与双车战略的新变局
比亚迪宋PLUS DM-i在2025年前五个月的销售表现,已经足够让合资车企感到压力。根据数据,2025年4月宋PLUS DM-i售出39685辆,5月下滑到31480辆,虽然有月度波动,但这个体量已经远超同级合资车型。
这就是为什么丰田不得不升级。锋兰达作为广汽丰田的紧凑型SUV,定位是对标国产品牌的主流车型。如果单纯依靠油电混动技术的可靠性来吸引用户,显然已经不够了。用户要的是完整的智能化体验——大屏幕、高算力芯片、多生态适配、智能驾驶辅助。
丰田的2026款车型升级,本质上是在填补这个空白。从高通8155芯片的选择来看,这不是一个激进的芯片方案,但也算是跟上了当下的主流水准。相比之下,国产品牌早就把骁龙8系列用上了,但丰田的策略是稳定性优先,不追求最新最快,而是追求长期可靠。
但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丰田的升级虽然涉及四款全球车,但在中国市场,这四款车分别归属于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两家公司。赛那由一汽丰田负责,汉兰达和凯美瑞也是一汽丰田的主力,而锋兰达才是广汽丰田最主要的SUV产品。这意味着,丰田的"全系升级"实际上还是被分成了两条线——一汽线和广汽线。
这就回到了丰田长期以来的"双车战略"问题。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是两家独立的合资企业,各自有各自的销量任务,也有各自的产品线。名义上是"两个品牌,一个集团",实际上是"两家公司,各自为营"。结果就是,消费者看到的是看似相同的产品,却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购买,享受不同的服务和优惠政策。
2025年之前,丰田的双车战略在中国市场表现如何?看看卡罗拉和雷凌的销量对比就知道了。2024年,一汽丰田的卡罗拉月销量稳定在6000至9000辆,而广汽丰田的雷凌月销量大多在2000到4000辆之间。到了5月份,卡罗拉的销量甚至达到了9000多辆,而雷凌在同月只卖出2000多辆。两款车的技术参数基本相同,外观风格略有差异,但销量差距却达到了四倍以上。
这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品牌认可度、渠道覆盖、营销力度的综合差异。一汽丰田作为丰田在华的主力合资方,拥有更强的品牌影响力和经销商网络。广汽丰田虽然也是大型合资企业,但在轿车市场的优势不如SUV市场明显。所以雷凌虽然推出了"年轻运动"的差异化定位,但市场反应始终不如卡罗拉热烈。
现在,到了SUV领域,同样的故事在重演。锋兰达和威兰达虽然都是广汽丰田的产品,但锋兰达定位紧凑型,威兰达定位中型,售价区间相差很大。锋兰达双擎的官方指导价是14.98万至18.48万,而威兰达双擎的官方指导价则是21.98万至26.48万。这不是"换标游戏",而是真实的级别和功率差异——锋兰达配备2.0L排量的第五代THS混动系统,系统综合功率为144kW;威兰达则用2.5L排量加THS-II混动系统,综合功率达到163kW。
但这种差异是否足以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大排量"和"更高功率"买单呢?这正是丰田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锋兰达4.58L/100km的官方油耗已经非常经济,性价比也更突出。而威兰达虽然功率更强,油耗控制也不错(约5.1L/100km),但价格区间的上升,以及中型SUV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都让威兰达的销售压力比锋兰达更大。
这就是为什么丰田需要进行芯片升级和智能化升级——通过硬件和软件的配置升级,来弥补价格差异带来的竞争力不足。当消费者在纠结"为什么要多花3万块买威兰达"的时候,丰田可以说:"你多花的3万块,不仅买到了更强的动力和更大的车身,还买到了更大的屏幕、更强的芯片、更完整的智能驾驶体验。"这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也是丰田在差异化竞争中的必要举动。
第二部分:锋兰达与威兰达的技术对标——油电混动的真实差异
在深入讨论丰田的两款车型之前,需要先澄清一个很多用户搞混的问题:什么是THS混动,什么是PHEV插电混动。
丰田的THS混动系统是一套油电混合系统,意思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可以协同工作,也可以单独工作,但核心是发动机仍然要参与日常驾驶。这个系统的优势是成熟可靠,低油耗,但缺点是没有纯电续航能力。电池容量很小——锋兰达双擎的电池容量是1.08kWh,威兰达双擎虽然具体数据没有完全公开,但同样是小容量设计,用途主要是储存制动能量和协助发动机工作,而不是用来纯电行驶。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曾经有传言说锋兰达有"85公里纯电续航",这是完全错误的。锋兰达和威兰达都是HEV混动,不是PHEV插电混动。对标的国产品牌车型,比如比亚迪宋PLUS DM-i,采用的才是插电混动方案,拥有更大的电池容量和真实的纯电续航能力。这就是为什么DM-i可以满足部分城市的新能源指标要求,而丰田的混动车型无法这样做。
从动力参数来看,锋兰达双擎和威兰达双擎确实存在明显差异:
锋兰达双擎采用2.0L自然吸气发动机加电动机的组合,系统综合功率为144kW,约合196马力。发动机本身输出171马力,电动机输出113马力。这套系统的调校思路是平衡油耗和性能,既要保证经济性,也要提供日常驾驶的充足动力。
威兰达双擎则采用2.5L自然吸气发动机加电动机的组合,系统综合功率为163kW,约合219马力。从排量升级到2.5L,发动机马力随之上升到178马力,整个系统的性能储备更充足。这个差异虽然数字上看起来不大,但在实际驾驶中是能感受到的——高速超车、上坡加速、载人行驶时,威兰达会有更明显的动力响应。
但从油耗角度看,两款车的差异并没有想象那么大。官方数据显示,锋兰达双擎的WLTC工况油耗为4.58L/100km,威兰达双擎约为5.1L/100km。这个差异是因为排量、重量、空气阻力等多个因素综合影响,但总体来说,都是业界较为经济的水平。相比之下,国产混动SUV虽然配置更丰富,但油耗表现并不一定更优,这是丰田THS技术积累二十多年的优势所在。
从电池和三电系统来看,两款车都搭载了锂电池,相比早期的镍氢电池,锂电池实现了更好的体积和重量控制。锋兰达双擎的电池从原来的1.4kWh降低到1.08kWh,这意味着电池更小、更轻,系统效率更高。威兰达双擎虽然排量更大,但在三电系统的优化上应该是相似的逻辑。从技术路线看,丰田没有追求"大电池"的策略,而是坚持"小电池高效率"的方案。这反映了THS技术的设计理念——电池的作用是辅助,不是主角。
从变速箱来看,两款车都采用E-CVT无级变速器。这是丰田混动系统的标配,也是丰田的技术优势之一。相比传统的多档自动变速箱,E-CVT的优势是更平顺的动力输出、更低的传动损耗、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在城市拥堵路况下,这种平顺性的优势会更明显。
从实际驾驶体验来说,锋兰达和威兰达虽然参数有差异,但在日常使用中,大多数消费者能感受到的主要是尺寸差异和配置差异,而不是动力系统的差异。威兰达的车身更长、空间更宽敞,适合经常跑长途或者家庭成员较多的用户。锋兰达的车身更紧凑,停车和穿梭城市更灵活,适合城市通勤和对燃油经济性敏感的用户。
第三部分:丰田的市场压力与国产车的冲击
2025年前半年的车市数据,已经清晰地反映出了一个事实:传统合资车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下滑,而新能源和自主品牌车型在快速蚕食市场。
比亚迪宋PLUS系列在2025年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个系列包括了传统燃油版和新能源版(包括纯电EV和插电混动DM-i)。2025年4月,宋PLUS DM-i单款售出39685辆;5月下滑到31480辆;到了2月份,整个宋PLUS系列的销量超过50万辆。这个体量对比锋兰达和威兰达意味着什么?
如果按照2025年2月的数据来看,锋兰达单月销量为12760辆。这意味着比亚迪宋PLUS系列的单月销量是锋兰达的四倍以上。虽然宋PLUS系列包括了多种动力形式,但其中DM-i版本就足以对标锋兰达和威兰达这个价格段的竞争力。
丰田面临的压力在于:用户开始用脚投票。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配置和外观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智能化体验的差异。国产车在智能座舱、OTA升级、智能驾驶辅助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快于合资车企。一个国产混动SUV可能配备12英寸以上的大屏、最新的芯片、完整的生态适配,而同价位的丰田混动SUV可能还在用较小的屏幕和相对陈旧的交互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丰田2026款车型的升级重点是芯片和屏幕。高通8155芯片的选择,虽然不是业界最先进的(高端车型已经用上骁龙8295),但在丰田这个价位段和用户基数来说,这个升级足以覆盖大多数消费者的智能化需求。12.9英寸的PAD化屏幕在锋兰达上推出,15.6英寸的大屏在赛那、汉兰达这样的中大型车上推出,这样的配置升级能够显著改善用户的一驾驶体验和科技感受。
更重要的是,丰田同步升级了TS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覆盖高速、城区、泊车三大场景。这意味着无论是在高速公路上的定速巡航和自动变道,还是在城市道路上的跟车和避障,甚至是停车位的自动泊车,丰田车型都能提供完整的智能驾驶体验。这样的配置在同价位的国产车面前,不算新鲜,但对于习惯了传统合资车的用户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重大升级。
从战略角度看,丰田这次升级的时机恰到好处。国产品牌虽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走得更快,但丰田坚守了自己的混动技术优势,同时补齐了智能化的短板。锋兰达、威兰达这样的产品,在14万至26万的价格区间内,对标的是吉利银河、长城枭龙、比亚迪宋PLUS这样的自主品牌。丰田通过这次升级,在保留混动技术优势的同时,在智能化和配置上与竞争对手拉近距离。
第四部分: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的双车战略窘境
丰田的"南北分治"战略在中国已经运行了二十多年,从最初的卡罗拉和雷凌,到后来的RAV4荣放和威兰达,再到现在的锋兰达等产品的差异化定位,这套战略曾经为丰田带来了市场份额的最大化。但现在,这套战略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一汽丰田掌握着丰田在华最核心的产品线——卡罗拉、RAV4荣放、汉兰达、凯美瑞等都是一汽丰田的产品。这些车型在中国市场拥有最高的品牌认可度,也拥有最广泛的经销商网络。相比之下,广汽丰田虽然也是大型合资企业,但产品线相对较新,品牌积累不如一汽丰田。锋兰达和威兰达这两款车就是广汽丰田在SUV领域的主力产品,但它们面对的是一汽丰田RAV4荣放的直接竞争。
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丰田集团内部实际上存在着竞争关系。一个消费者在考虑购买丰田中型SUV时,既可以选择一汽丰田的RAV4荣放,也可以选择广汽丰田的威兰达。两款车的技术基础相似,价格区间也有重叠。丰田集团会获得销量,但具体是一汽获得更多份额,还是广汽获得更多份额,取决于各自的营销力度和渠道优势。
从2024年的销量数据来看,一汽丰田的RAV4荣放月销量约在18000至20000辆之间,而广汽丰田的威兰达月销量则远低于此。这反映出的是一汽丰田在SUV市场的优势地位。2025年3月,广汽丰田甚至推出了"一口价"优惠政策——威兰达全系一口价12.98万元起,这意味着最高优惠幅度可能超过13万元。这样激进的价格策略,说明广汽丰田面临的销售压力非常大。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内部竞争反而是好事。大量的优惠和配置升级都是为了争取客户。但从长期来看,这种"自己打自己"的双车战略是否可持续,值得思考。尤其是在国产品牌强势崛起的时代,丰田集团应该联合两家合资公司的力量,集中火力对抗新能源和自主品牌的冲击,而不是继续纠缠于"一汽产品"与"广汽产品"之间的内部竞争。
锋兰达和威兰达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丰田集团为了满足一汽和广汽两家合资公司各自的销量需求而做出的妥协。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差异化定位两款车型,让它们各自找到自己的市场细分,而不是互相蚕食。从目前的设置来看,锋兰达作为紧凑型SUV,威兰达作为中型SUV,确实存在级别差异。但在实际销售中,由于两款车都来自广汽丰田,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价格和配置的考虑,在两者之间选择。
结语:丰田的坚守与妥协
10月9日的2026款全球车发布会,反映了丰田在新时代的市场策略——坚守混动技术的优势,同时妥协于智能化的时代需求。
丰田的THS混动系统确实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技术迭代和市场验证,从可靠性和燃油经济性的角度,仍然是业界的佼佼者。但仅有这个优势是不够的。消费者在选车时,看的不只是动力系统和油耗,还要看大屏、看芯片、看交互体验、看品牌调性。丰田通过这次升级,试图用高通8155芯片、PAD化大屏、完整的TSS智能驾驶系统来告诉消费者:"我不仅是混动技术的王者,也是智能化体验的参与者。"
从锋兰达双擎的14.98万元价格,到威兰达双擎的21.98万元价格,再到国产品牌同级车型的价格和配置对标,丰田正在一个不太有利的局面上进行竞争。国产品牌的优势在于新能源技术的前沿性、智能化配置的丰富性、价格竞争力的激进性。丰田的优势在于混动技术的成熟性、品质可靠性、驾驶体验的均衡性。
这两种优势在不同的消费人群中会产生不同的吸引力。对于追求新技术、新体验、新价格的年轻消费者来说,国产品牌可能更有吸引力。对于追求稳定可靠、长期保值、驾驶质感的消费者来说,丰田仍然有竞争力。
但时代在变,市场在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丰田需要认识到,单纯的"可靠"已经不是卖点,而是基础。消费者需要看到的是丰田在智能化、在新能源、在用户体验方面的更大投入和更快创新。2026款车型的升级是一个开始,但要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找回主动权,丰田还需要更大的决心和更深的改变。
最后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当丰田的混动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国产品牌的新能源技术在快速进步的时代,丰田还能坚守多久的混动市场?或者说,混动技术本身,是一个过渡性的技术路线,还是一个长期的市场存在?
这不仅是丰田的问题,也是整个车市面临的大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