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万亿市场!飞行汽车是行业内卷的解药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广汽高域的 GOVY AirCab 飞行汽车一亮相就攥住了全场目光。



广汽旗下的高域飞行汽车以 “轻量化革命”“智能安全冗余” 重塑低空出行:90% 碳纤维机身减重 30% 且抗冲击,25 分钟快充搭配 30 公里续航适配城市短途;L4 级系统(算力超 500TOPS)融合雷达实现 300 米避障,支持 5G 与语音交互;四重冗余加舱体分离设计,熔车规与航标成新标杆。


而这架腾空的 “空中座驾” 背后,是 3.5 万亿低空经济市场的诱人蓝图,而一场由车轮牵动旋翼的汽车供应链升维革命,正悄然破土。




抢占低空:车企集体“起飞”


低空经济时代呼啸而至,不止广汽高域,小鹏、吉利、奇瑞等车企已集体下场,在飞行汽车赛道加速落子。


小鹏汇天的分体式飞行汽车 “陆地航母” 完成全球首飞,陆行体搭载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可作为移动超充站为飞行体补能,预计 2026 年量产交付,售价不超过 200 万元;


image.png


吉利沃飞长空的 AE200 已进入载人试飞阶段,获工银金租 120 架订单,计划 2026 年完成适航取证;


奇瑞的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成功试飞,长安则联合亿航智能开发城市空中交通解决方案。


image.png


而车企扎堆进军飞行汽车,背后是多重现实需求与长远考量的交织。


从短期看,传统汽车市场内卷加剧,2023 年新能源车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率降至 5% 以下,飞行汽车作为高附加值产品,能为企业开辟利润新增长极


中期维度,汽车供应链的技术复用优势显著。小鹏汇天飞行汽车的动力电池直接沿用电动车供应链,广汽 GOVY AirCab 的智能避障算法源自地面驾驶系统,这种技术迁移可降低 60% 以上基础研发成本,让车企快速抢占政策试点窗口


长期而言,3.5 万亿低空经济市场的诱惑难以抗拒。谁能率先定义立体出行的技术标准与生态规则,谁就能主导未来交通格局。加之国家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上海等示范区已放宽空域限制,政策红利进一步加速了这场布局




汽车供应链与“低空”融合路径


车企布局飞行汽车只是起点,更关键的是推动汽车产业链与低空领域深度融合 —— 通过技术复用、制造协同、标准互通,让车轮上的产业根基真正托举旋翼腾空,这才是跨界破局的核心。


1、技术复用:


汽车产业通过核心技术迁移与供应链整合,为飞行汽车领域带来显著降本增效成果。在三电系统领域,小鹏汇天直接复用中创新航动力电池技术,成本降低40%的同时实现15分钟极速快充;比亚迪通过改造扁线电机满足低空动力需求,吉利用极氪同款材料工艺使飞行器减重35%,研发周期缩短18个月。智能驾驶技术移植同样成效显著,广汽复用车规级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实现空域300米精准避障,夯实安全基础。


image.png


2、供应链整合:


制造体系的双向赋能,推动飞行汽车与汽车供应链形成深度协同。汽车制造体系为飞行汽车量产提供支撑,飞行汽车的技术需求亦促进汽车供应链迭代,形成双向增益的协同格局。


生产层面,小鹏将汽车生产线改造为 “陆空双模” 体系,飞行座舱与汽车底盘共享 70% 的装配工序,设备利用率提升 60%,既降低飞行汽车量产门槛,亦激活既有产能价值。


供应链环节,吉利依托自有汽车产业链资源,实现飞行汽车核心部件 65% 的自制率,较外购模式成本降低 25%;而飞行汽车对高精度制造的需求,反向驱动汽车供应链技术升级。


3、标准协同:


标准互通成为技术落地的突破口。广汽推动动力电池同时满足ISO 26262汽车功能安全标准与RTCA DO-160航空电子标准,小鹏复用1.2亿公里路测数据将适航认证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12个月。吉利开创性融合车规OTA升级技术与航空预警系统,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地空协同”监管网络,实现技术合规与运营安全的双重保障。


image.png


4、基建共享: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释放乘数效应。蔚来改造换电站顶部为起降平台,场地利用率提升30%;小鹏将800V高压快充技术适配飞行器,15分钟补能即可达80%电量。吉利利用车路协同V2X技术开发低空通信协议,建成“地空双通道”数据平台,使空地响应延迟降低40%,为规模化运营奠定基础。


5、商业闭环:


企业通过渐进式路径实现商业价值转化。广汽采用“场景试点-城市渗透”策略,先在深圳欢乐谷落地低空游览项目,再逐步拓展至城市通勤;吉利搭建“低空出行平台”,整合地面接驳与空中出行服务,实现一站式预订。小鹏则通过投资航空电子企业、设立产业基金布局维修保障领域,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商业闭环。


image.png


结语:


当汽车产业链条向低空领域延伸,这场由传统制造业主导的产业变革,正以供应链协同效应重构立体出行格局。传统车企应如何构建低空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这场关乎未来交通形态的产业嬗变,值得行业深度研判。


社群邀请进群.jpg


免责声明: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全球汽车科技网的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或者其他任何异议,欢迎联系。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发布供需线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