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公里数!机油在发动机里放220天就变质,很多人忽略这点,发动机越开越废!很多车主换机油都有个误区:只要没开到5000公里,机油就不用换,结果车开了大半年,没跑多少路,发动机却开始异响、油耗变高,去修理厂一查,师傅说机油早变质了,把零件都磨坏了。
今天就跟大家说个关键知识点:机油不光看公里数,还得看时间——哪怕你半年只开了2000公里,只要机油在发动机里放够220天(差不多7个多月),大概率已经变质了,再用下去就是毁车。
先跟大家唠唠机油到底是干啥的,别觉得它就是“润滑油”那么简单。其实机油是发动机的“全能管家”:首先是润滑,发动机里上百个零件高速运转,比如活塞、曲轴,机油能在它们表面形成一层油膜,就像给零件穿了层“保护衣”,避免金属直接摩擦,不然零件很快就磨废了;
然后是冷却,发动机工作时温度能到几百度,机油循环的时候能把热量带到油底壳,帮发动机降温;还有清洁,零件摩擦会产生铁屑、积碳,机油能把这些脏东西裹住,再通过机滤过滤掉,不让它们堵在发动机里;最后是密封,机油能填住活塞和气缸之间的小缝隙,防止漏气,让发动机动力更足。这么看,机油要是变质了,发动机可不就“闹脾气”嘛。
那为啥没开多少路,机油放220天也会变质?主要是三个原因,跟开不开车关系不大。第一个是“氧化”。机油里有添加剂,能防止氧化,但这些添加剂会慢慢失效。
发动机就算不开,机油也会和空气接触,尤其是打开机油盖、或者曲轴箱通风的时候,氧气会慢慢跟机油反应,让机油变稠、产生胶质,就像家里的菜籽油放久了会变浑浊一样。
我邻居的车,去年冬天停了3个月没开,开春后启动,发动机声音特别大,师傅拆开机油尺一看,机油都成“浆糊”了,就是氧化太严重。
第二个是“吸水”。空气中有水分,尤其是梅雨季、下雨天,水分会通过油箱、曲轴箱的缝隙进到机油里。机油里的含水量超过0.1%,里面的添加剂就会失效,还会生成酸性物质,腐蚀发动机的金属零件。
有次我帮朋友检查车,他的车半年没换机油,机油闻着有股酸味,就是因为吸水后变质了,师傅说再用下去,气缸壁都可能被腐蚀出小坑。第三个是“杂质污染”。
就算车不开,发动机里也会有之前留下的铁屑、灰尘,这些杂质会沉在机油里,时间长了会和机油混合,让机油的润滑效果变差。还有的车主加机油时不注意,漏进去点灰尘、沙子,这些东西混在机油里,就像“砂纸”一样,会把发动机零件磨坏。
第一个是发动机声音变大。本来启动后声音很平顺,要是机油变质了,零件润滑不够,会出现“哒哒哒”的异响,尤其是加速的时候,声音更明显;第二个是油耗变高,机油变稠或变稀,都会影响发动机的运转效率,以前一箱油能跑600公里,现在只能跑500多,就得查查机油了;第三个是启动困难,冬天尤其明显,变质的机油流动性差,发动机启动时阻力大,钥匙拧半天才能打着。
那怎么自己判断机油有没有变质?四个简单方法,不用去修理厂,在家就能查。第一个是看颜色。拔出游标尺,用纸巾擦一下,新鲜的机油是淡黄色或淡棕色,透明有光泽;要是机油变成深黑色、甚至发黑发暗,一点光泽都没有,说明已经变质了;
如果看到机油里有白色泡沫,那是进水了,必须马上换。第二个是闻气味。把游标尺凑近闻一下,新鲜机油有淡淡的石油味,不难闻;要是闻着有烧焦味、酸味,或者其他刺鼻的味道,说明机油已经氧化、变质,不能用了。
第三个是用手搓。蘸一点机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轻轻搓几下,新鲜机油手感顺滑,有黏性,能拉出细细的油丝;要是感觉粗糙,像有小颗粒,或者一点黏性都没有,搓几下就散了,肯定是变质了。
第四个是光照法。把游标尺举起来,对着太阳或灯光看,观察机油里有没有小杂质、铁屑。要是能看到细小的颗粒,说明机油里的脏东西太多,机滤已经过滤不了了,该换机油了。
很多车主觉得“机油还能用,再凑活跑一段”,可你想啊,换一次机油才几百块,要是因为机油变质把发动机磨坏了,修一次最少要几千,甚至上万,根本不值当。发动机是车的“心脏”,机油就是“血液”,血液干净了,心脏才能好好工作,车才能开得久。下次换机油,记得看看时间,别等220天过了才想起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