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车,真的从“主战场”撤到“侧翼”了吗?2025成都车展闻到的一些味道。油车,好像已经是功能性补位 & 情怀型个性的角色定位了。But,还没被判“出局”。
看现场“温度计”约1600台展车里,新能源车型占比超7成。比亚迪、奇瑞、长安等以“包馆”姿态堆出完整新能源矩阵,流量与声量都不手软媒体热榜也印证了这一点:TOP20热度车型里新能源占到85%,燃油车被明显“稀释”。
看长期“气候表”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到47.8%,下半年连续6个月≥50%,机构预估2025年全年渗透率将达~53%*。电动,是常态了。车展的话语权迁移,是“宣传口径”,更是交易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供给与需求的“双重挤压”。
供给端:电池包均价 2024 年暴跌 20% 到 115 美元/kWh,是 2017 年来最大跌幅;IEA 同期也确认电池成本快速下行。智能座舱/智驾下沉到10–20万价位,功能密度把传统燃油车打成“性价比边缘”。同价位,电车不仅“更快”,还“更会”。需求端:城市通勤+高频短途成为主流用车画像,“充电像用手机”已逐步被接受。
政策端:国七排放的推动正把内燃机全生命周期成本往上抬(更严实车/RDE、非尾气颗粒等),这会进一步压缩燃油车的价格竞争空间。
燃油车正在变成什么?今年成都车展上的燃油车有两种姿态。
一、功能性补位(“有活儿我上”)
高强度工况
:重装越野、长距离高负载、高寒高原等场景,仍强调补能效率、热衰减稳定性、耐久可维护性。这些是当下电驱在极端连续工况里最脆弱的地方。
价格与保值锚点
:入门预算敏感用户、二手车流通链条更发达的区域,燃油车仍是“可预期成本”的稳妥选项。
出海/出口规格车
:面向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的全球车,燃油平台依旧是“普适解”。
当电动化把90%的道路照亮时,剩下那10%的黑夜,仍需要一盏燃油的小马灯。
二、情怀型个性(“我爽我对”)
机械乐趣/声浪/手动挡
与纯粹操控的“可感知价值”,在今天反而更容易被凸显。因为对比组已经不是另一台燃油车,而是相对统一的电车。
在今年成都车展语境下,燃油车总体有退到“功能性补位 + 情怀个性”的样子。但在极端场景、全球化分工、以及机械审美里,依然有它的不可替代。它不是“消失”,
是重新定位。
如果只允许你在车库里留一台燃油车,你会选:“能扛活儿的工具车”,还是“能讲故事的玩具车”*?以及,为什么不是一台插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