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的汽车销售榜让我有点晕。别说,新能源车真是在第一线顶着光,包揽了前五名。你知道这意味着啥吗?市场已经悄悄变了轨迹。
我记得有一次和销售小张喝咖啡,他说:今年这波新能源真不一样,总感觉油车都被挤出去了。我当时还笑他说赶超的节奏都快追不上,但现在看来,这不是调侃。新能源的势头,是真的快。
你看宏光MINIEV,估算周销都在一两万辆(这段先按下不表),已经连续冲了两个星期榜首。宏光MINIEV这个车,买来主要就是折腾代步。从研发到供应链,都像在踩油门。就像做饭,调料不能随便,供应链出问题,菜就难吃。微型车的供应链简直没有任何余地——零部件单一,没什么备选方案,所以一旦缺货,立刻就会影响到出货。
相比之下,星愿的表现就让我有点疑问。环比一下,销量猛降,刚开始火爆,突然就变成了路边摊的瓜。我心想:是不是市场对它的认知还不够深,还是之前的热度只是一阵风?而且估算,星愿的销量估计就一两千辆,能不能支撑起接下来持续的需求呢?难说。
而说到燃油车的部分——你会不会觉得其实也挺有趣的。这里我有个反差,轩逸排名第六,朗逸居然比海鸥还高。为什么?这点我其实挺迷的。整体来看,油车的市场还能扛几天,但要说现在还在跑的,有的真只是老面孔。
拆开看看这营销和供应链的关系,其实挺像做生意:你那原料(零件)如果经常断供,哪个厂家的产品能稳定?就像买菜,吃到坏掉的番茄,那心情都崩了。而且我也知道,不少厂商面临的供应链压力——电子元件短缺,物流又卡得厉害。真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广州那家零件厂的库存报道,半年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几家车企的出货节奏。你猜猜,这个坑到底是不是被提前预设好?但我想想,又太理想化了,市场永远不可能完全平衡,总会有突发点。
我也怀疑一下自己。是不是太看重一些表象了?难不成,真的有些车企还在用传统思维,拼价格拼速度,而市场的用户早就被新能源给俘获了。是不是我太偏激了?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市场真的那么快变?假如以目前的势头看,几个月内,燃油车还能占哪个位置?很难说。原计划中,本来油车还可以留点生活的耐心,但市场上,油车的销量都压到一个临界点。
说到另外一辆车——比亚迪汉。销量掉了一点,只有1378辆,排名第42。这个数据让我有点意外。之前看到它热得掉渣,现在似乎像个落汤鸡。这会不会是因为眼花了?还是用户心态真变了?还有个猜测:是不是比亚迪在新产品上卡住了脚步?不然,不能只从数字上就这么下结论吧。
而且我很疑惑:那些新产品是不是还没有真正出炉?比如说小鹏M03的表现,不理想,但我知道它的定位其实挺精准——偶像式的设计,价格还算可以,难道真要靠这些新秀撑起未来?
我刚才在相册翻了翻,看到一张照片,一台旧款雅阁的仪表盘,还在路边被修理。再想它的销量,似乎也趋势逐渐退潮。那为什么我会觉得——市场就是这么个江湖,走的是适者生存的路。
我在心里算了算:这些车的百公里成本有点像买菜,电池成本、电子元件的涨价,让逐步向更贵收束。燃油车?大约在每百公里8-10元左右(估算,样本少),新能源车整体偏贵,但维护成本低很多。你试着算算,燃油车的开销远远不止油钱了,像我朋友开的那台帕萨特,油箱每次满油大概得700多块,开十万公里,油费至少六七万。可新能源呢?电费,每两个月充一次电,按照每月5次充电估算,合内地每度电0.6元,吧,要几百块。总算下来,能省不少。是不是你也有这种感觉——用电成本其实比油便宜多了?
这也让我反思:市场的变化总是那么微妙,新旧交替,谁能站得最稳?我开始打问号,一个季度的销量变化,是否能代表未来的标签?但我不得不承认,新能源汽车在今年的增长势头,或许真就像高速快车,不到站,就看不见什么油车的身影。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市场的潜规则什么时候变成熟了?还是说,无形中,用户的心理也在变——更便捷、更经济是不是越来越成为不是‘选择题’,而是‘理所当然’的答案?那家冲销量的厂商笑得都要歪了。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家里的邻居大叔说,买车和买菜一样,买到感到值,就算成功了一半。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点没深究?但我觉得挺有趣。你觉得市场的感觉是不是也是这样?最终消费者买的是一种心安,而不是尖端?
你觉得,未来到底还会有什么惊喜出现?或者,这个风向标的指针,何时会转?把那台旧款奔驰C级开来,心里一直想:每辆车都像个故事,都是去追逐梦想的符号——但它还能坚持多久?哪天,那个老牌子就真的真的退出舞台了。
哎,市场就像这台车的挡风玻璃,好像没那么干净,但仔细看,背景还是一片模糊的空间,要怎么认出下一辆车该走的路?这其实挺让人困惑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