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蔚来的动作挺频繁。刚看到官方说全新ES8的配置器上线了,用户可以自己组合想要的配置,不强制,像点自己买菜那样挑。蔚来这种行业内部门清的人都知道,车型定制其实比拼的不是纯技术,是用户体验、供应链配合,还要有点我懂你心思的细节把握。
我今天一边喝咖啡,一边点开了配置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一瞬间,突然想到会不会有人跟于是我把这个配置调到最大,跑去预约试驾,结果问销量,竟然还得等三个月类似的抱怨。那感觉真是,又像是在玩游戏,一线的感觉就是:好看的配置越多,用户越巴适,但供应链压力也更大。尤其是这些配置,像车内座椅、轮毂、包裹色啥的,都是不同供应商的拼盘。选择多了,出错的概率也变高。
这让我想到,蔚来对供应链的掌控其实挺重要,但也绝不是说我出个方案,供应商拼命赶货那么简单。就像做一锅火锅,材料好了,但你要汤底搭配得顺口。供应链的博弈就是这个:哪些配件能快,哪些配件更贵更重,还得考虑到未来的调配。比如说,电池包这块,有的价格由自家控制,有的还得靠合作伙伴,一脑袋的算盘都比我平时算盘核算还复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他们设计的电池租用方案里,预售价大概30.88万到34.88万(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个价格其实挺敏感的。你考虑到,自己买一块电池,动辄几万块,但租用冲着降低门槛。更妙的是,租电池其实变成了一个变递的事——你一开始交点押金,后续用车中还会出现各种价格浮动。你问我,这样的设计的最大心理战在哪里?大概是:你花得少了,但后续用车其实可能花得更多。
比起同价位的车型,蔚来这次把配置自由度拉得更宽,比如有性能版、豪华版也能自己调配。理性上讲,难度更高的是把细微差别做到极致,给用户个定制感。但实际操盘嘛,像买衣服一样,那个试穿环节特别关键。一台车能不能满足我这次调配这个配置还挺满意,其实很讲究。
我还琢磨了一下:这次新ES8的配置器上线是不是意味着,蔚来在用互联网的思路重新定义车的菜单模式。以前,买车像点菜,基本款+几个选件,现在变成——你自己拼拼看。好比吃披萨,自己挑料,但蛋糕能不能烤得热腾腾、是否合口味,还得看煮工。
有个细节让我觉得挺妙的——车门把手部分,居然也可以定制不同材质、样式。你说这是个性化还是炫耀?可能两者都对。但我有个疑问,定制越多,后续维保难度越大吧?尤其是那些特别皮料或特殊材质,修起来不比普通门板方便。这让我忍不住想:未来的售后是不是要变得更复杂?或者,蔚来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么多不同制造的后果?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未来这种自定义是不是会不会造成某些配置过头导致的性能不均?比如说,有用户会不会调到最大跑高速的配置,结果长时间用,电池温度或者滤芯啥的出问题?这还真不是个空穴来风,毕竟把配置调到极限的人,很多时候都是边玩边用第三方数据验证的。
我觉得多个角度都可以看:一个是研发是谁在调试?不用硬技术,我估算,从调校来看可能得跑几百公里反复测,才能确保每一个自定义档次稳妥。这还没算上供应链的准时调配的问题——我记得,有个零件的需求暴增,供应商的交货时间竟然拉长了两周(样本少估算)。这个延迟可能会影响交车期,特别是用户订高配豪华的那部分。
你觉得,真正意想不到的配置会出现在哪一块?我一直怀疑的是:用户会不会喜欢某种超个性化配置,但背后隐藏的技术难题其实很大。或者反过来,是厂商刻意设置一些隐藏配置,让用户觉得自己在定制,实际上是导向某个高利润点。
不说实体配置,我还能想到:车内的硬件,比如音响、座椅调节,有的真是用电动+散热这些细节拼出来的。你会不会很好奇?为什么有的车子做得够用就行,而有的就要投机取巧,用最便宜的材料拼凑?我觉得,这就是工艺与成本的博弈。而蔚来,既想保证高端感,还要在价格上不能掉队。
这次配置器的上线也许只是一块棋子——引导客户自己挑,但背后其实暗藏很多:供应链压力、研发考量、利润控制。这让我想到,实际买车,很多时候你只看到屏幕上那些漂亮的搭配,根本猜不到那几件配件的真实面目。
(这段先按下不表)未来在大数据和定制需求的冲击下,谁能让用户感到定制自由,谁就更占一点优势。你说,像我这样关心行业内幕的人,会不会在这场玩自己配置的游戏中,更喜欢挑自己平时用的那几样?
我其实挺想知道:如果未来三年,定制化变得越来越普遍,是不是所有厂商都会把配置器变成美国式的快餐菜单,还是说,真正懂用户的深层次需求,还是得靠手工打造哪个限量模才能打动人心?
搞不好这一切都只是我自己的一厢情愿——又或者,某天我会发现,真正决定车的好不好用,还在那个我随手想到的小细节,比如座椅的那一块皮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