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称中国车耐用度低,易生锈,品质不如德美

这几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上风头那是相当劲,随处可见的中国车标,销量蹭蹭往上涨。

这让很多人觉得中国车在海外混得风生水起,其实背后的问题可不少。

最近有俄罗斯机构专门做了个测试,说中国车的耐用度、耐腐蚀性都不如欧洲车,甚至有的牌子两年就开始生锈,这事儿一下子就把中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到底是咋回事?

咱们不妨仔细说道说道。

俄媒称中国车耐用度低,易生锈,品质不如德美-有驾

首先,得承认一件事,中国车在俄罗斯卖得好,根本原因不是东西有多厉害,而是价格便宜。

你想啊,一辆中国SUV的价钱,也就德系车的一半,甚至还更低。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钱就那么多,当然是选便宜的。

何况俄罗斯本土能买的选择不多,欧洲车又贵得离谱,不选中国车选啥?

出租车公司、大公司更是看重这一点,量大,便宜好用就行。

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些隐藏的问题就被慢慢放大了。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地理气候跟中国差别挺大。

冬天又冷又长,零下三十度那都很常见,外面雪地、路上撒盐,车子放外面一冬天就跟冰棍似的,这种环境对汽车的要求其实特别高。

欧洲车在这方面有几十年经验,俄罗斯市场也研究透了,哪怕原本不是专门为俄罗斯造的车型,卖过来以后也会根据当地情况做不少调整。

中国车企这方面其实底子还薄,很多出口俄罗斯的车型,其实就是在国内卖不掉的“老版本”,甚至还会去掉一些配置,把成本压得更低。

有些中国品牌用的材料也不太行,比如说用单面镀锌钢板、甚至直接用普通冷轧钢板来做车身。

这在南方还好,可在俄罗斯,那真是一下雪就开始考验你,没两年就锈上了。

很多车主抱怨,车刚买来不到两年,车门边、底盘、甚至发动机舱就开始点锈斑了。

你说这要是在中国,修修补补还能凑合开,在俄罗斯那就是打脸的事。

俄媒称中国车耐用度低,易生锈,品质不如德美-有驾

相比之下,欧洲品牌早就把这些细节弄明白了,用料讲究,工艺扎实,甚至在出厂前就做好了防腐蚀处理。

人家一辆车开个十来年,照样车身光亮如新。

中国车这方面必须得加把劲。

再说说电子配件问题。

有的中国车企为了节约成本,采购的零部件质量一般,尤其是那些电控系统、线束什么的,在极寒天气下容易出毛病。

俄罗斯人开车经常碰到,一到冬天各种小毛病不断,远没有欧洲车那么稳定。

这些小事积累多了,老百姓口碑自然就下来了。

不过呢,也不能光看毛病不看成绩。

中国车为啥还能在俄罗斯卖得这么火?

归根结底还是便宜、配置高。

同样的钱,你买台欧洲品牌可能只是个入门版,啥都没。

而中国车啥都给你,天窗、大屏、座椅加热、倒车影像一应俱全,外观设计还新潮。

对老百姓来说,表面上看着很划算,开的时间短点也认了。

出租车公司就更不在乎了,反正三五年就换新车,便宜才是硬道理。

中国车用价格战打下了一片天,但质量这道关确实还得突破。

俄媒称中国车耐用度低,易生锈,品质不如德美-有驾

其实,中国车企也不是没意识到问题。

像吉利、奇瑞、长城这些品牌,最近几年都在俄罗斯加大了本地投资。

有的开始自己建工厂,有的引进欧洲先进的焊接、喷涂技术,还专门为俄罗斯市场开发适应寒冷气候的车型。

有的甚至自己搞起了电池工厂,希望把产业链搬到俄罗斯。

这样一来,不光能降低物流成本,还能根据俄罗斯的路况、气候做针对性调整,逐渐补齐短板。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售后服务。

以前中国车在俄罗斯最大的诟病就是零部件难买,维修慢。

你想啊,车坏了得等配件从中国运来,短则一两周,长则一两月,这哪行?

现在有些车企已经开始在当地建零部件仓库,甚至承诺“24小时配送”,服务慢慢跟上来了。

其实老百姓买车,售后服务很重要,有保障了才会放心买。

说到底,便宜能打开市场,品质才能站稳脚跟。

中国车企想要真正赢得俄罗斯消费者的心,不能光靠价格。

得让人用着放心,耐造、耐用、售后到位,才能在海外真正立得住。

尤其是在极端气候下,什么小问题都会被放大,不做好本地化,迟早要吃亏。

俄媒称中国车耐用度低,易生锈,品质不如德美-有驾

现在全球汽车竞争太激烈了。

中国车在俄罗斯市场虽然一时风光,但日韩、欧洲车也在盯着这块蛋糕。

未来可能还有更多挑战,比如新能源车的普及、环保标准的提升,都对中国车企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能光想着清库存、走量,得把体系建立起来,从研发、生产、供应链到售后,步步扎实,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这其实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以前我们靠低价占市场,慢慢发现,别人能模仿你的价格,但模仿不了你的体系和技术。

只有把质量做到极致,服务做到极致,才能让别人真正服气。

中国车这次在俄罗斯遭遇“质量门”,也是一次敲响警钟的机会。

要真正走向全球,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销量,更得追求长远的品牌价值。

而且现在俄罗斯市场这点销量,说实话,对中国巨大的产能来说只是冰山一角。

只有把品质做好了,才能打开更广阔的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市场。

否则迟早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销量一下滑,就很难翻身。

所以中国车企现在要把俄罗斯市场当成一个“练兵场”,把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好,才能有底气去挑战更多高端市场。

有些车企已经开始行动,比如吉利在俄罗斯的工厂用上了德国的胶焊技术,防腐标准提高了不少,这说明中国品牌是有进步能力的。

只要方向对了,慢慢打磨,总有一天能赶上、甚至超过欧洲车。

俄媒称中国车耐用度低,易生锈,品质不如德美-有驾

关键是要沉下心来,别光想着短期利益,一定要把质量、技术、服务三驾马车同时拉起来。

其实说到底,消费者最看重的还是体验。

你车子好不好开,经不经用,坏了修不修得快,这些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只要中国车企能把这些痛点解决了,不光在俄罗斯,在全世界都能闯出一片天。

当然,咱们也得辩证地看问题。

现在中国车能占到俄罗斯市场七成份额,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但别以为卖得多就能高枕无忧,市场是会变的,消费者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只要品质不过关,口碑迟早要受影响。

现在销量高,反倒让问题暴露得更快,是好事也是压力。

最后说一句,做生意最怕的就是只顾眼前,不看长远。

当年日韩车刚进中国也是靠低价,后来慢慢把质量做上来了,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中国车何尝不是如此?

现在是打基础、补短板的阶段,别嫌麻烦,做扎实了才能走得更远。

否则,今天在俄罗斯市场的痛点,将来在别的市场还会再遇到。

所以,中国车企要把这次俄罗斯“生锈门”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

别怕人家批评,关键是要有勇气承认不足、快速改进。

只要一直往前走,敢于创新、注重品质,中国车迟早会在全球市场赢得尊重。

毕竟,便宜的价格能吸引人,过硬的品质才能让人留下来。

这才是真正的长远之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