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这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这也太快了吧? 以前买个车,想着用个三五年再考虑下款,现在倒好,车企半年就来个改款,一年一个新车型,生怕你不换车。这种节奏,搞得跟手机一样,家里停车场要想跟上型号,钱包都得哭出来。到底现在的汽车,是不是就像饮料零食一样,成了“快消品”?或者说,这只是技术变革下短暂的现象?
先想想,什么叫快消品?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得快、丢得快、买得也快的东西。饮料喝一口,完了就没了;洗发水挤一坨,用完再买;纸巾擦个手,第二天又见新包。这东西对厂家的价值基本靠你不断买、不断用,价格都不高,也没几个人会提前几天用“快消品选购指南”去研究一瓶可乐怎么选。
但汽车呢?价格在那搁着,动不动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哪怕现在电车降价了,也得两三万起步吧,买的时候谁不是比来比去选来选去?不论是品牌、隔壁老王推荐,还是网友骂名都得琢磨一番。谁家买辆车,像买瓶饮料那样,说换就换?
不过人话得说清楚,汽车现在确实起了一些“快消品”的苗头。最明显的就是更新周期,这两年新能源车搞得热火朝天,每半年一个“XX焕新版”升级,官方还恨不得把“年度必换新车”当成某种潮流引导消费者跟风。你才刚买上今年顶配,下个月车企又发新品,说配置更强,动力更足,智能更牛逼,你要说心里没点吃亏感,谁信?
那你说,手机怎么能一年换一代,有些人手头还不知不觉跟上了最新型号。车能这么玩吗?手机一两千,换了新也就钱包疼几天。车这玩意儿要真是“快消品”,一年一换,绝大多数家庭是不是得先预订下辈子的预算?
可事实是,车并不是快消品。它的本质还那样。你买一台车,大概率都要开个五年至少。就算你有钱任性一年一换旧的也得转卖二手,就有人接盘。连个二手都没人买,那世道真的吃了大亏。不过为啥车企这两年老拿“更新快”干营销呢?说到底,是技术变化太猛了。
电车这东西不像油车,之前十年没啥大变化。电池技术越来越好,智能中控天天推新,高级驾驶辅助一个劲地升级。而且软件还能推送更新,一些功能压根不靠换零部件,云端刷一波搞定,看起来就像硬件淘汰特别快,“上个月的老掉牙,本月的又智能”。
但关键在于,汽车并没有彻底走向手机那条路。咱们手机,坏了或者性能跟不上,修都懒得修,扔了买新机。可车呢?哪怕是新能源车也还得修,三蹦子都开两年,换电池也是一笔大钱。再说车规级芯片这种东西,市场讲究的是稳定、可靠,是不是越贵越好不敢说,但能不能用十年不坏那是一定要保证的。手机芯片坏了不影响安全,汽车芯片失灵直接车祸都可能。
你也可以想,快消品追求的是销售额拼命滚动。总有下一个用户买买买,等你老用户习惯了,一切归零。汽车可不是这样。每个品牌,哪怕是新势力,也得盯着口碑、售后,每年服务标准恨不得比安全帽还严格。你让个车完全按照快消品来做,三年坏一批,厂商自己赔死人了。
其实更深一点,所谓“快消品属性”,反映的是消费观念变化。以前买车是件大事,有时还得烟花炮仗来一套。现在车越来越像移动的智能客厅,开起来和刷手机没什么区别。车企逼着你“赶紧跟上技术”,否则就像穿了去年的旧衣一样没面子。但你真的跟了新潮,钱包顶得住吗?车这种东西毕竟不是白菜,随手扔了也不心疼。
更有趣的是,车企也知道“快消品”只是噱头。没人敢彻底放弃耐用性和安全性。你见过哪个有点脑子的品牌敢说:“我们车只要能用两年,坏了也不管”?他们现在玩的就是软件升级,把车底层硬件性能提升后,再通过不断推送新功能让你感觉车在“进化”,就算三年后不起眼,也能继续卖二手给别人用。换句话说,车就是靠技术和使用周期之间做取舍,不会真变快消品。
那有些人问了,既然手机都能“租”了,用几年再给运营商换新,汽车为啥不能这么玩?说不定以后买车变成了“订阅模式”,每个月掏一笔钱,车厂管你维修、保险、后续升级,三年后一键换新,什么都不用操心。你连充电买电、车联网费、高速过路费、停车费都包理了,就像自己在用一台整合服务的出行小箱子。这样的话,就不是“快消品”而是“快消服务”,车还是车,但买卖逻辑彻底变了。
但即便拜技术所赐,有了这种“服务包”,车的底子还得稳得住,毕竟安全、续航、底盘这些硬货,才真正决定你的出行体验。不能像手机那样三年丢一台,车要真坏在路上,不是上不了微信,而是真的回不来家了。
有人老拿“滑板底盘”吹嘘,说未来车企可以一套底盘供几十种车型用,外壳、内饰随手一改就推新品,车型像衣服一样“订制”。听着美好,实际用起来发现本质还是拼质量和可靠性。毕竟车由无数个大大小小配件构成,标准再高,也要求百十年一样能在恶劣环境跑得欢。而这些快消品的逻辑招架不住现实风浪,还是靠实打实的技术积累。
看清一点,现在车企把更新提速,只是希望拉升销量和激发用户换新欲望,而不是认真的想让你把车当饮料买买扔扔。现实中大多数人买完还得琢磨怎么开几年,不像手机换新那样无负担。而厂商不断“微创新”,确实带来了体验升级,但真到了硬件层面,没谁敢随便砍掉耐用性标准。
未来,车肯定还会在“服务”这个方向上玩得更疯,比方说连维修都打包,出行全程在APP上一键处理,买车像点餐一样随意,甚至谁家有强大智能算法,能帮你自动开车、智能规划路线,一切都在屏幕上。可归根结底,车还是车,它的本质未变,只是消费者“使用习惯”和“消费模式”在变化。想让它百分百快消品化,除非哪一天车像扫地机器人那样便宜,随时丢,随时买,还真不心疼。
所以啊,现在讨论“汽车是不是快消品”,其实是在问自己:我们的消费观念是不是真的变了?我们愿不愿意一年一换车?这些问题本质上是生活的进步,但也不该被厂商牵着鼻子走。毕竟车是车,你的钱包才是最真实的“快消品”。别被营销给晃了眼,理性点,想清楚,买车还是得踏踏实实考虑安全和实用,别光看速度,更要看长远。最终能不能快消品化,还是由你用不用、你买不买、你心疼不心疼决定,别让车企说了算。
以后就算汽车升级再快,它的底子还在——安全,可靠,能用得住。那一刻,我们买车是投资,不是冲动消费。车企折腾归折腾,真正的快消品,轮不到汽车头上。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