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的大潮下,有些城市加速前行,有些城市却在赛道上显得略显迟缓。这一次,轮到武汉被推向聚光灯下。一季度成绩单如约而至,全国前十城市的GDP榜单也随之出炉,武汉仍然保住了“全国第九”的位置。但令人拎起一丝疑虑的是武汉不仅差强人意地完成了增速目标,还让身后的南京和宁波越追越近。这一局,似乎有点尴尬。
武汉一季度实现了4759.41亿的GDP,同比增长5.4%。但这个数字背后却多了几分压力感。与去年的初核数据相比,增量虽有227.25亿元,看起来还算不错,但名义增速只有5.01%,离破局的回报还有些大距离。而湖北省的整体表现则显得更为风光,GDP高达1.35万亿元,增速更是一骑绝尘,达到6.3%的实际增速和8.93%的名义增速。尤为刺眼的是,武汉竟低于全省的两项平均指标,这对于省会城市来似乎少了些“老大哥气质”。
作为九省通衢的经济重镇,武汉的综合实力承担着湖北对外开放的希望。纵观这份成绩表,虽然依然位于全国第九,但增量上的小幅增长也意味着基础动力的减弱。与排名更高的杭州相比,差距逐步拉大,而从紧随其后城市的表现来南京和宁波俨然已成追赶姿态,尤其是南京,其一季度GDP增量只比武汉少40亿,差距缩窄得令人忧心。一些学者甚至表示,“到年底,这个位次能不能守住,真的不好说。”
谈到具体领域,传统产业的疲态依然是武汉的“软肋”。汽车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之一,武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步伐慢了一拍;湖北一季度汽车产量仅32.16万辆,不幸跌出了全国前十。更疼的是,东风和长安两个本土头部车企的合并已经迫在眉睫,这几乎是不得不做出的血拼抉择。武汉在这一领域以往的领跑优势正在失去,这无疑让其经济的基本盘蒙上了一层阴影。
观察湖北整体表现倒是令人眼前一亮。荆州、恩施、黄冈等地级市增速领跑,展现了区域经济的一片繁荣景象。而武汉的排名却显得略有吃紧。作为湖北的省会,在全省整体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武汉此刻的步调似乎令人侧目。如何既赶上全省的发展节奏,又兼顾自己在全国的位置?这是摆在武汉面前颇具挑战的问题。
平心而论,武汉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有分析指出,武汉过度依赖传统制造业和基建,产业结构未能跟上全球经济转型的步伐,这逐渐拉低了它的增长动能。近几年,全球范围内正兴起“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浪潮,这对汽车、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无疑构成了巨大的压力。而武汉的问题恰恰在于,在这些新兴赛道上发力稍显迟缓。
不光是汽车产业,武汉的另一个弱项是对高新技术领域的吸附力。不少创业者反映,武汉的政策环境在全国范围内依然算得上“友好”,但在吸引外部高端人才和企业上,总觉得少了点“魔力”。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极为致命没有足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涌入,城市的经济增速自然受限。
武汉的产业转型并非没有尝试。据称,近几年武汉在芯片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不菲,甚至专门规划了相关园区。这些举措似乎仍在“量的扩展”阶段,距离“质的飞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与深圳、杭州等热衷“科技抓手”的城市相比,武汉在这个赛道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回头看看历史,那些曾站上经济舞台巅峰的城市,无一不是依靠产业升级实现了持续增长。比如深圳,早期也曾面临制造业增长瓶颈,但及时抓住了电子产业和金融业的转型机遇,从此走上了几乎不坠的高速轨道。重庆同样如此,虽然传统产业占比高,但近年来通过广泛导入现代科技,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在GDP排名中稳坐全国前五。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昭示了一个事实经济换挡不是“撞大运”,也绝不是机会主义,而是能否在经济周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路径。
写到这里,不禁要问,武汉还有多少主动调整的机会?尽管一季度的数据并不算特别糟糕,但整体呈现出的疲态不容忽视。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为它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但时间不会永远停在那里等你。有人武汉如果不想“从巅峰滑向平庸”,就必须拿出更具魄力的行动,比如加速产业转型,吸引创新人才甚至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不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模式。不然,将来可能会面对不甘心却不得不承受的下滑局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