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停在门口的汽车,突然毫无征兆地启动驶离,车主在屋内惊呼追赶——这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2025年9月30日发生在山东威海的真实一幕。视频流传后,公众的第一反应是恐慌:智能汽车失控了?AI开始“自主行动”了?直到小米汽车在10月3日发布调查报告,真相浮出水面:车没坏,是人的手机误触了泊车辅助功能。
这起事件的核心并非技术失控,而是一次典型的“人机误协同”。后台数据显示,车主的iPhone 15 Pro Max在事发时段确实发出了泊车辅助指令,与车辆启动时间完全吻合。蓝牙连接状态下,一键泊出功能被触发,车辆依令执行。整个过程逻辑清晰,系统运行正常。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个本应受控的操作,为何能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
智能驾驶辅助功能的设计逻辑,正面临一场信任与安全的再校准。自动泊车、远程启动等便利功能已被主流车企广泛搭载,蔚来、小鹏、理想、特斯拉等品牌均提供类似服务。它们普遍设置了多重安全机制:必须处于P档、周围无障碍物、驾驶员在车内监控等。但小米此次暴露的软肋在于,手机端App的指令发送缺乏二次确认环节。点击即执行,没有弹窗提醒,也没有物理反馈,这让误触成为可能。
有人会说,用户应自行阅读说明书、规范操作。但现实是,技术越智能,用户越依赖“无感交互”。当车企将“一键泊车”作为核心卖点宣传时,本质上是在鼓励用户简化操作。可一旦发生意外,责任却又被推回给用户。这种“便利归你,风险归我”的不对等关系,正在侵蚀公众对智能汽车的信任。技术不能一边追求极致便捷,一边拒绝承担相应的安全兜底责任。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类功能至今缺乏统一的行业安全标准。中国尚未出台强制性规范,要求远程控制或自动泊车必须设置操作确认机制。各厂商自行其是,有的要求长按5秒,有的需人脸识别,有的则如小米这般“一点即走”。这种碎片化状态,让用户体验混乱,也为安全隐患埋下伏笔。技术跑得越快,越需要规则的护栏。
这场“自己开走”的闹剧,应成为智能汽车发展的一记警钟。车企必须重新审视人机交互的底线设计:凡是涉及车辆移动的远程指令,必须强制加入二次确认,比如弹窗提示、声音反馈或生物识别。行业组织也应尽快推动国家标准落地,明确操作确认、权限管理与数据追溯的统一要求。安全不应是功能上线后的补丁,而应是设计之初的默认项。
当科技越来越懂人类,它也必须学会“多问一句”。真正的智能,不在于自动执行命令,而在于判断命令是否真的来自用户的清醒意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