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到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的数据,我人有点恍惚。
五年复合增长率120%,从一年卖四千多台,到现在一个月卖一万七。这个增长曲线,不像是一家车企,更像是某个玄幻小说主角的境界突破记录,昨天还在筑基,今天元婴大圆满,明天就要渡劫飞升了。三体人看了这增长率,都得从脱水的状态里气活过来,连夜把舰队开走,因为这不科学,这很修仙。
整个商用车圈子,好像一夜之间就开窍了,悟了。新能源渗透率从几年前的2.7%,一蹦子干到了31.4%。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过去拉货的老师傅们眼里,电车还是个“异端”,是那种需要被绑在火刑柱上净化的存在。而现在,电车已经是“正统”,是“天命所归”。
这个转变的关键在哪?补贴?拉倒吧。补贴那点钱,在几年前能让一些企业苟活,但补贴一停,他们死得比谁都快,像是被拔了呼吸机的ICU病人。真正的转变是,这帮搞新能源的,不装了,摊牌了。他们发现,最好的营销不是降价,而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
以前的竞争,大家还讲点武德,你出个新技术,我降个价,在牌桌上你来我往。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打法是掀桌子。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远程就是这股歪风邪气的集大成者。
你看它搞的那个“玄武电池”,名字就透着一股子不讲理的莽劲。上来就给你承诺10年80万公里质保。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破车的中年人,听到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是,这厂家是不是疯了?商用车是什么?是生产工具,是每天在路上玩儿命的铁疙瘩。司机师傅们开它,可不是上下班通勤,那是真的把它往死里用。10年80万公里,车壳子都不知道换几回了,你一个电池还在这里坚挺?这已经不是金钟罩铁布衫了,这是给车装了个复活甲。
然后是那个更离谱的醇氢动力。在全国建了900多个甲醇加注站。诶,你听听这个数字,900多个。听起来好像不少,但跟加油站比起来,就是个弟弟。但远程的想法就很“道诡异仙”,它不是要跟加油站硬碰硬,它是要给自己的信徒修一个专属的“任意门”。只要你买了我的车,你就进入了我的结界。在这个结界里,你的补能成本就是比别人低,低到让隔壁开油车的司机怀疑人生。
这种感觉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会买特斯拉的人,根本不关心什么内饰、公差,他们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这些没用。远程现在就是在给商用车领域培养这种“信仰”。它卖的不是车,是一个“解决方案”,一个能让你在内卷到极致的物流行业里,比别人多喘一口气的“外挂”。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商用车竞争比喻成修仙渡劫,可能有点太中二了。但是,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那个意思?大家都在同一个服务器里练级,突然有一个玩家,他不要装备,不要点卡,他直接开始改服务器代码了。这就很过分。
远程搞的那个“生态3.0战略”,就是典型的改代码行为。它把经销商、运营商、服务商,这些原本各玩各的“毛细血管”,强行拧成一股绳。你买了车,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货源、能源、车辆管理,它全给你包了。这不是生态,这是“压缩毛巾”,看着不大,泡水里就给你膨胀成一个你离不开的世界。同行看了也得傻,我还在卖车,你已经开始卖世界了?这还让不让同行活了?
我一直觉得,所有高大上的技术,最终的试金石,不在于实验室里的完美参数,而在于最混乱、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自动驾驶的未来在哪?不在特斯拉的FSD,而在山东的“老头乐”。只要老头乐还在路上横冲直撞,任何自动驾驶系统都得跪下叫大爷。因为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同样的道理,商用车的技术牛不牛,不看发布会上的PPT,就看它能不能让一个半夜三点要去批发市场拉一车白菜的师傅,一边盘算着今天能多赚几十块钱,一边露出朴实的微笑。远程的逻辑就是这样,它把技术名词翻译成了最简单粗暴的两个字:省钱。
加大,加大,加大。把电池寿命加大,把质保里程加大,把生态服务加大。当一切都大到不讲理的时候,它就成了新的道理。
所以,你看资本市场怎么看它。以前看新能源,看的是政策补贴,是风口。现在看远程,看的是它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来自于它已经把桌子掀了,并且在新废墟上,用最快的速度给自己盖了个碉堡。它的专利、它的研发投入、它的生态闭环,就是这个碉堡的砖墙。
所以,远程的成功,是因为技术牛逼吗?是因为商业模式创新吗?是因为领导高瞻远瞩吗?是,是,是,都对。但讲真,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它比对手们先一步“颠了”,并且颠得更彻底,颠得更决绝。
在一个所有人都想体面地把蛋糕做大的时代,它选择直接把蛋糕连带桌子一起端走。在大家都还在存量里搏杀的时候,它用一套组合拳告诉你,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