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远程启动太便宜!一天仅需2元,车主直呼划算!

最近,汽车圈里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儿,却在奔驰车主乃至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是一条来自奔驰官方的续费短信。

这条短信通知车主,他们的“Mercedes me”远程控制服务即将到期,如果还想继续使用像远程启动发动机、提前打开空调、在线寻车这些功能,就需要付费续订。

奔驰远程启动太便宜!一天仅需2元,车主直呼划算!-有驾

价格也标得明明白白:一年798元,三年打包价1998元,六年套餐则是3998元。

算下来,最优惠的六年套餐,平均每天的花费还不到两块钱。

按理说,对于动辄花费几十上百万购买奔驰的车主来说,一天两块钱似乎算不上什么沉重的负担。

但这件事引爆舆论的关键,并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收费的性质和逻辑,这让许多消费者感到了强烈的不适与困惑。

大家普遍的疑问是:我花钱买下的是一整台车,车上相关的硬件,比如远程启动模块、空调压缩机等等,都已经作为购车成本的一部分被我买断了。

为什么现在我想要使用这些本就属于我车辆一部分的功能,还需要像租用服务一样,按年向厂家支付额外的“软件使用费”呢?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买了一套精装修的房子,住进去之后开发商告诉你,要想用厨房里的抽油烟机,每年都得交一笔“启动费”,这显然不符合大家对于“所有权”的传统认知。

这种做法立刻引发了强烈的对比效应,而参照物,正是我们日益强大的国产汽车品牌。

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在十万级别的家用车市场,像比亚迪秦Plus、吉利银河L6等车型,通过手机APP远程启动车辆、开关空调、解锁车门等,早已是出厂就带的标配功能,并且承诺是终身免费使用。

消费者在买车的那一刻,就获得了这些功能的完整使用权,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更不用说那些在配置上“卷”出新高度的国产品牌,它们不仅提供免费的远程功能,还在努力为用户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比如在车里装上冰箱、彩电、按摩座椅,想方设法提升用户的驾乘体验。

一边是国产车在拼命做“加法”,用实实在在的配置和免费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另一边,一些传统豪华品牌却似乎在动“减法”的脑筋,把一些本该是基础配置的功能,从整车价值中剥离出来,包装成需要额外付费的“增值服务”,进行二次销售。

奔驰远程启动太便宜!一天仅需2元,车主直呼划算!-有驾

这种鲜明的反差,让很多消费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大家开始重新审视所谓的“品牌溢价”。

过去,人们愿意为豪华品牌支付更高的价格,买的是它深厚的技术底蕴、优秀的机械素质、可靠的品质以及尊贵的品牌形象。

但如果这份“尊贵”的体验,需要通过对基础功能进行付费订阅来维持,那么品牌的价值无疑会大打折扣。

人们不禁要问,这种收费模式,究竟是技术的进步,还是商业模式的倒退?

其实,将汽车功能通过订阅制来收费,奔驰并非首创。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可以说是这种模式的先行者。

其核心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就提供了按月或按年订阅的选项。

之后,宝马也曾尝试在全球多个市场推出座椅加热功能的订阅服务,每月收取约18美元的费用,结果遭到了全球车主和媒体的口诛笔伐,最终不得不取消了这项计划。

这些车企给出的理由通常是“软件定义汽车”,即未来的汽车将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不断的软件更新(OTA)来获得新的功能和体验,而订阅制是维持软件研发和云服务运营的必要商业模式。

这个理念听起来很前卫,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比如,对于需要持续更新地图数据和实时路况的导航服务,或者需要消耗大量网络流量的在线影音娱乐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消费者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因为这些服务的背后,确实有厂商在持续地投入服务器、带宽和数据维护成本。

奔驰远程启动太便宜!一天仅需2元,车主直呼划算!-有驾

但是,将这个逻辑套用在远程启动、座椅加热这类功能上,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车辆出厂时就已经安装好的硬件,它们不产生持续的云端运算成本,也不消耗大量的网络数据。

厂商在车辆售出时,已经将这些硬件的成本计入了整车价格。

如今再以“软件激活”的名义进行收费,在消费者看来,更像是一种巧立名目的重复收费,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

这场围绕“远程启动费”的争议,实际上是汽车行业在智能化转型时期,新旧商业模式与消费观念的一次激烈碰撞。

它迫使我们去思考一个根本性问题:当汽车越来越像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时,我们购买的到底是什么?

是这堆钢铁和零件的物理所有权,还是包含了软件服务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的使用权?

目前来看,厂商和消费者之间显然还没有就这个问题达成共识。

厂商希望开辟新的经常性收入来源,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研发成本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消费者则坚守着“我买下的东西就该归我用”的朴素观念,对于这种试图改变所有权边界的做法抱有天然的警惕。

对于奔驰这样的百年豪华品牌而言,这次的“收费风波”或许短期内能带来一些额外的营收,但从长远来看,对品牌形象的损害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透明、国产品牌强势崛起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理性。

任何一丝傲慢,或者任何试图将消费者“当韭菜割”的行为,都会被迅速放大并传播开来。

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市场、尊重用户的品牌,应该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来巩固自己的护城河,而不是在这些细枝末节的基础功能上,与自己的核心用户玩“付费解锁”的数字游戏。

毕竟,让车主安心、省心地用车,减少跑售后维修的次数,远比每天多收那两块钱,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赖与忠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