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最近的一番话,堪称美国制造业的“自省指南”。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如今的美国制造业,尤其在蓝领岗位的就业与生产效率上,不仅落后,而且落寞。这位曾喊过“福特未来要和中国竞争”的汽车大佬,这次语气更沉重了些。他说,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制造业强势崛起,靠的不只是喊口号,而是从顶层设计到实际投资都在“拼命奔跑”,而美国还在原地踏步。这就好比别人家孩子在埋头学习拉满分,我们却还在纠结该不该给孩子多布置几份作业。
让法利忧心的,是美国制造业的“蓝领衰退”。他认为,美国社会如今对蓝领行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导致劳动力供给短缺,生产效率直线下滑。这种“掉链子”式现象,已经不再是单个行业的痛点,而是整个美国经济的潜在塌陷点。在法利眼中,中国的制造业不仅继续加大技术投入,还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了高素质工人,形成了全产业链的竞争力。这种步步为营的战略,正让美国传统工业的翘楚们感到“亚历山大”。
法利不是第一次敲打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早在今年6月,他就直接点名:中国制造的电动车有着价格低、技术好、用户体验强等“天生优势”。而美国的电动车市场,除了特斯拉,福特和其他本土企业根本徒有虚名。这次他更是将话题扩展到了整个蓝领经济的“基础设施”。法利的逻辑很简单——如果没有稳定的本土制造力,再高的技术也难以落地。不过,这样的直言不会让人安心,反倒像是企业对政府喊话:赶紧掏钱做点事吧!
在这场底特律的活动中,法利不仅在会上“吹哨”,还建议美国政企联手解决问题。他主张加大职业培训的投入、改革学徒制、支持小企业发展,并减少繁琐的官僚程序。表面看,这似乎是企业对蓝领危机的正义呐喊,但翻开另一面,你会发现这些很可能和福特这样的巨头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毕竟,中国的造车这几年异军突起,不仅在市场规模上压制了美系车企,还掀起了“技术飙车”。对于福特来说,提高美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像是寒冬之下的一件保暖衣,谁都希望能争取点时间把损失降到最低。
法利的言论无疑再次刺中了美国制造业的“软肋”——这是一个从生产力到社会观念都在流血的行业。曾几何时,美国的蓝领岗位承载了数百万家庭的中产梦想,而现在呢?无论是流水线工人还是技术员,这些岗位越来越被轻视,就连年轻人报考职业技术学校的兴趣都在降温。这样的社会冲击波,最终可能会将美国推向高端技术和基层制造双双失守的深渊。法利不过是提前拉响了警报而已。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法利的这番话虽然掷地有声,但也暴露出一个问题:美国的现有政策行动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制造业回流”还是职业培训扩展,这些年抛出的口号看着高大上,落地实践却少得可怜。就像法利叹息的那样,“我们真的需要把钱投进去”,不然再多的“政治秀”也改变不了现实。其实,这也直接点中了许多产业政策的命门。空谈与拖延只会让问题雪上加霜,毕竟,别的国家已经在前方“强国路”上跑远了。
那美国是否还有翻盘的机会?答案是有,但需要改变心态。正如法利所提醒的,其他国家会认认真真培养一名蓝领技工,将这个岗位看作“能改变人生的职业”。反观美国,似乎正缺少这种对于制造业基础岗位的再度认同。如果不摆正蓝领经济的地位,只想着用来推波助澜,那么美国的所谓“现代工业复兴”只会是一场镜中花水中月。
从法利的话中不难读出,美国制造业要想重新站起来,除了喊漂亮的口号,更需要付出真金白银的投资、脚踏实地的行动和社会观念的转变。问题来了,面对一位已经“跑了这么远”的对手,美国还能否迎头赶上?抑或继续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中?对于一国经济来说,失去了制造业的硬实力,所谓的软实力还能走多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