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变化让我想到了,侬晓得伐,咱们过去提起山东
第一印象都得是大葱、煎饼、青岛啤酒啥的
那种“农家味”十足的感觉,挺亲切的
不过,说实话,这几年山东突然在汽车圈里蹭蹭蹭地冒头
你想,今年4月份一算,山东的汽车产量就到咯23.37万辆
居然第一次登上了全国第一宝座
这场“逆袭”搞得我都有点懵,毕竟过去人家都觉得山东就是农业大省
怎么突然变成汽车大省了
▶ 山东的汽车崛起,像打了鸡血一样猛
你想,上半年一算,山东的汽车总产量直接突破100万辆
差点就要赶上广东那边了
要说这数据,真是“老灵老灵”的,谁能想到一个农业大省
能在汽车行业里闯出一番天地
当然啦,也有不少网友在调侃:“只听说山东大葱亩产爆表,汽车论吨造
”还有人笑说:“怕不是把‘老头乐’那些都算进去了
”你知道伐,山东曾经是全国“老头乐”低速电动车的最大“锅底”,年产量一度破百万辆,搞得那阵子,乡村到城里
街上随便一拐弯就能看到“老头乐”的身影
这次山东汽车产量的爆发,到底是新能源的“真爆发”
老实讲,阿拉觉得一定是“真爆发”,既然你看今年一到四月,山东的汽车总产就有81万辆,其中新能源车的产量就达到了30.58万辆,比去年同期猛涨了快四倍,379.31%的增速
比起全国平均水平,可不是闹着玩的
广东上海都得给山东“让路”
▶ 新能源车集中爆发,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快
要知道,山东的崛起可不是一日之功,从产业积累到这会儿的“爆发”
经历了不少“火车头”引领的努力
还记得2021年,比亚迪就抢先在济南安了家,10个月时间就搞出了量产线
速度快得让我都想问“你们是不是开了外挂
”如今,比亚迪在济南的工厂,车间里每分钟都能下线一辆新能源车,二期投产后,年产能能冲破50万辆
实在像是“生产线上的火车头”
再说吉利、奇瑞这些大厂,也都在山东加码,青岛奇瑞基地1.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车,济南重汽更厉害
5分钟就能搞出两辆卡车
你晓得,山东的“聪明”在于它没有死盯着“自主品牌”,而是先把比亚迪、吉利这些“巨头”吸引到地头
用“代工”模式快速把产能搞上去
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先把大牌子拉到手里
这些大厂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订单,重点是产业链的配套
你知道,山东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省份
意味着你要做一辆车,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能在咱们省里找到
潍坊的发动机、枣庄的锂电池、烟台的转向机、滨州的轻量化铝材……这些产业集群,让山东的零配件本地配套率极高,不用跑远,成本低
▶ 智能制造,像科幻片一样酷炫
说到智能制造
山东也是“老灵老灵”的
比如济南二机床,自主研发了一套新能源汽车大型一体化压铸技术
你想,一条生产线就能满足年产20万辆的需求
青岛奇瑞和海尔合作的数字化工厂,平均每1.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车
刷新了全球定制化生产的纪录
这个效率,实在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一样
想象一下,喝着奶茶,手机一刷,就能看到一辆新能源车从生产线上“蹦”出来,效率之高
这会儿山东的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数目已经突破10万家,各个地区都分工明确:济南、青岛专心造车,枣庄、泰安盯着锂电池,潍坊、烟台则深耕零部件配套
这种全产业链的布局,真是“硬核”
你想,有了完整的产业链和超高的生产速度,山东的汽车产量能冲到全国前三
▶ 政策、基础、市场全都给力
要说这波“火箭式”增长,离不开一系列“神操作”
山东在政策这块,实在是“狠”到家
推出了业内传说的“最猛”购车补贴
除了国家、省、市三层面补贴叠加,车企还给优惠,老百姓买辆新能源车,最高能省个几万块
充电设施也是“铺天盖地”,早在2022年,山东就规划把充电桩延伸到乡村县城,2024年又整出了“提速提效”行动计划
确保农村的充电站全覆盖
在山东开电动车,找不到充电桩的概率
这基建优势,让新能源车在乡村市场也火得不要不要的
除了基础设施,山东的招商策略也“直白”——你想啥
比亚迪济南基地,从签约到正式投产,才用咯10个月,山东“开绿灯”、土地用工、配套一应俱全
企业都说:“来得太快太顺心”
这让不少车企也愿意把产能“倒”到山东
再说,山东的内需市场也是“巨无霸”
去年,山东私家车保有量突破1700万辆
庞大的市场,给车企提供了稳定的销量基础,还辐射到周边省份
形成了区域的“汽车集市”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点,就是山东曾经的“老头乐”产业基础
过去,山东是“老头乐”的“摇篮”
积累了大批低端电动车的“供应链能力”
随着环保和标准的升级,一大批“老头乐”企业也开始转型,比如雷丁汽车收购野马汽车,或者融入比亚迪、吉利等“大厂”的供应链
▶ 未来的路,还是得靠“硬核”
你看
山东的“崛起”其实还在“跑马圈地”
政策、基础、市场都不错,但要变成“汽车强省”
还得在核心技术、自主品牌上“下工夫”
像电池、芯片、自动驾驶这些“卡脖子”的技术,还得“自己人”来搞
毕竟,靠“代工”堆积产量
广东那边有广汽、比亚迪,品牌响、技术牛,山东的乘用车这会儿还是以“代工”居多
有网友说:“山东造车就像富士康,活儿干得漂亮
”如果一直这样“复制粘贴”,长远来看
可能会陷入“规模大但不强”的尴尬
再说了,出口这块,广东依托大湾区优势,汽车出口一直领跑全国,山东的海外市场主要还集中在商用车
未来,山东要想真正“走出去”,就得加快国际化布局,否则光靠产量
还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而且,尽管智能制造挺牛,但在电池、芯片、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上
山东还得“卡脖子”的“突破”
不然,产业链“被卡住”
就像“被人牵着鼻子走”
不过,挑战也是“新机遇”
新能源车的“黄金期”还在,山东只要敢“拼”,在电池、智能驾驶、特色配套等这块实现突破
还是有“弯道超车”的潜力
比如轮胎、轴承、轻量化铝材这些“硬核”基础,山东都占了“全国第一”的位置,可以借机发展“智能轮胎”、传感器啥的
再加上,重点攻关电池、芯片、软件这些“心脏”部件,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和龙头企业合作,丰富“零部件”供应链,未来还可以布局氢燃料电池
说到底,山东的“底气”在于制造基础扎实、产业规划清晰
虽说想超越广东,难度不小,但只要在“技术+品牌+国际化”上下功夫
产量虽说能靠“拼规模”,但真正的“硬实力”,还得靠“自己会造牌子”
要不然,光靠“代工”撑场子
毕竟,这场“鲁粤争霸”,才刚刚开始
你看,山东的汽车产业
像不像咱们弄堂里拼个“牌子”一样
就像我讲的,山东确实靠着“拼拼凑凑”,把产业链搭得“密密麻麻”,产量冲得飞快,但要真正变成“牌面”
还得在核心技术上“硬碰硬”
要么就像广东那样,自己搞品牌、搞出口
要么就得“走出去”把国际市场占了
你说,未来咱们还能不能看到“山东造”的自主品牌车,走出国门
这“鲁粤之战”,还真得看谁更“硬核”
总结一句,咱们的“山东车”未来
要靠“自己牌子”站稳脚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