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从理想汽车那个8月18日的盛大饭局说起——李想,头牌CEO,搞了一场高光晚宴,把卡车师傅们请来了,亲手端酒递菜,现场呈现了一场“老板与卡车司机共话理想”的大戏。
一角是高管,西装革履,另一边是朴素的师傅们,恍如现实版的《打工风云》,隔着饭桌碰杯,热热闹闹。
场面煞有其事,连碰杯都夹杂着点黑色幽默——李想那句“咱们碰一杯,现实中就不碰了”,听得人一愣,“安全第一”在饭桌上点出,是点到即止,也是给那场前阵子的“碰撞风波”加了个佐料。
说来也是,有点尬又有点温情,像互扔土豆泥的那种家庭聚会——嘴上客气,心里记着事。
理想i8,那款被千呼万唤的新车,即将交付全国消费者,说是大事,确实影响不小。
而成千上万的卡车司机,是这条“动脉血管”上的重要细胞——没有他们,车子就是纸片人,哪怕技术再牛,没法送到用户手里,一切都是空谈。
这场饭局,其实就是一场“心结释怀”的仪式,好像在跟过去的争议说,再来一回,能不能别那么让人难受?
但谜底远不止“客气话”那么简单。
为何李想要单拎出卡车师傅们发声,背后又有啥玄机?咱们不妨一层一层扒一扒。
首先不得不提理想与乘龙卡车的那场“碰撞门”。
回溯到2025年7月29日,那场名为“上市发布会”的舞台上,理想把乘龙卡车“请”上了测试现场,严格说是一段视频,展示了理想i8强悍的安全性能。
敢于在上市会上玩“碰撞测试”,确实敢,也确实有点冒失。
但“冒失”这词,用得妙——既不认错,又不抵赖。
可问题来了,乘龙卡车一方见状,直接怒怼:测试条件“自定义”,场景“非常规”,测试车还不是新车而是二手货,这不是明摆着挑刺吗?
更要命的是,乘龙那边觉得理想这是在贬低他们的品牌,属于“没有经过人家同意就自己瞎测一把”,形象地讲就是“自说自话抢了戏份”。
随即,理想和中国汽研一起对东风柳汽(乘龙卡车背后的老板)做了道歉动作,但争议的余波未停。
怎么样,是不是坑里挖沟,沟里又埋雷?咱们捋到这里,发现层层嵌套的关系,跟电视剧似的。
表面看,饭局就是饭局,顶多加点调侃和道歉。
但细看,这场仪式是理想汽车对基层运输产业链做的一次“公关和情感投资”。
要知道,每一辆新车的交付,从工厂到用户家门口,得靠司机们四万多人的队伍,一天动辄三千车次,累计下来快绕地球一万圈。
一边是高科技,一边是车轮和汗水,这种关系,说是“血管与血液”,不夸张。
李想把话挑明,“制造完成了,接力棒给你们”,既是感谢也是交代,讲点人情世故。
企业高管懂“师傅文化”,会请吃饭,会碰杯,还是件挺讲究的事。
但又不只是做个人情,它背后还有一摊烫手的经营压力,怎么也绕不过去。
理想的业绩,不说逆天也是高光和暗影交替。
7月交付3万来辆,同比暴跌了将近40%,累积交付也不过136万多,远不及江湖上的大鳄。
上半年销量虽说还有两成增长,但增速一看只有可怜的7.8%,月度销量下滑得更快。
年初定的70万辆目标,到五月份就主动给自己“刮了一刀”,砍到64万。
增程L系列缩水,纯电系列被寄予翻倍的希望,怎么看都像是应付业绩考核,为了不“难看”才调的数。
可业绩苦辣掺杂,“增长不等于赚钱”,2024年全年收入小涨一把,但净利润直接跳水三成,毛利率还“掉坑”,现在不过20%。
理想这一年过得,外面看是一层薄雾,里面全是五味瓶。
就是那种忙活半天,账面流水多,钱袋缩水快,老板嘴上笑着,夜里做梦不踏实。
连季度财报都告急——收入微涨,净利润腰斩,交付量扔人家小鹏、零跑后头,“销冠”光环说没就没了。
而内部呢?销售和服务架构也坐不住。
以前那“五大战区”,合并成“销售”部,中区负责人韩希接手大权,顺带拉起“销售运营”“市场营销”这两个新部。
这操作,怎么看都像是组织一盘棋,哪里弱就赶紧换帅补位。
但频繁调整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企业的“不安感”和“自救冲动”,和表面两句话、两杯酒很不一样。
有意思的是,这种“老板下基层请师傅吃饭”的桥段,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独家;但在汽车圈,顶流CEO能现场端酒杯,还自嘲下自己的“冒失”,就多了几分烟火气。
不是咱吹,有些老板永远高高在上,办事只会开发布会或者安排下属发简报。
李想这人,两头见——既懂得抛头露面,也知道给基层员工兜底,还能顺带撒点盐给自己的“失误”,仪式感和真诚感都做足了,难怪能刷一波好感。
不过,这种“公关饭局”能不能真正消弭卡车师傅的心结?话是这么说,现实又能有几分落实呢?
毕竟,“冒失但无意冒犯”不是一句话能抹平的,人家乘龙卡车还在气头上,哪怕联名声明都发了,民间舆论还不信账。
所以,碰杯归碰杯,饭吃了事难了结。
台湾腔点说,就是“意大利面吃完,疙瘩还在心里卡着”,算是一道没解开的题。
再看小细节,理想汽车每年有四万卡车师傅合作,运输车辆每日进出工厂三千台次,累计行驶里程能绕地球一万圈,这些数据不是摆设。
归根结底,中国新造车势力竞争格局里,谁能抓住基层运输队伍,谁就能把交付环节的“最后一公里”守住。
新能源汽车,大家都在比技术、卷营销,其实最难啃的是“链条最接地气的那段”。
理想汽车如果能跟运输师傅们“打铁”,再多几轮道歉和沟通,这会是“品牌温度”的底裤,既稳交付,也稳口碑。
不然再牛的营销,最后车子送不到家,就是一盘死棋。
汽车圈不缺技术大拿,缺的是这种接地气的治理能力。
说白了,“一杯酒”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但它至少是一次低头认错的姿态。
理想这一次,从碰撞风波、销售架构调整、到饭桌道歉,套用网络热门段子,就是“打脸现场教学,顺手自救”。
行业里的变数太多,不管是数据下滑还是舆情炸锅,企业总得找个办法让难题有台阶下,不然老板面子挂不住,师傅们也懒得卖力了。
俗话说,饭桌上解决不了的事,工地上能解决吗?
未必。
饭桌只是一种序章,故事还要继续。
大局观,理想汽车这波操作是危中寻机。
一手应对交付压力,一手修补产业链感情。
但最核心的考验,是如何让技术创新和落地保障携手进步。
仅靠几杯酒、几句漂亮话,搪塞一时,难熬一世。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谁都在做强供应链,烧钱造势,却未必愿意低头跟卡车师傅交心。
李想这个CEO,选了条“人情赛道”和“专业赛道”一起走,路比较难,但总比只顾面子的强。
要是能真把心结解开,把饭局变成日常交心,理想汽车才算半只脚踏进了“行业领跑者”的阵营。
但话说回来,下一步怎么继续,还得看后续的日常交流和实际措施。
面子问题解决了,里子还得用时间和实打实的待遇去泡,谁都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能收买的。
万能钥匙还是得落在行动上——货真价实的沟通、持续优化的服务、还有更公平的合作机制。
否则,今天答应的明天忘了,行业笑话分分钟变成企业危机。
最后,咱回看整个逻辑,理想汽车这波既有“人情公关”,也有危机应对,还有点行业自嘲。
是一次综合打法,既不完美,也不可复制。
而“冒失但无意冒犯”,这话讲得巧妙,但也是一层保护网——既防止舆情翻车,也留条自救的后路。
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技术和市场,还得学会和基层员工、运输链条的师傅们打好关系。
中国的新造车时代,最后一公里决胜负,不是预算,不是噱头,是人心。
汽车好不好,师傅爱不爱,消费者信不信账,最后还得一锤定音。
这个饭局,嚼得越细,味道也越杂。
当然了,公关不过是开场,怎么让师傅们心头不堵,还得一摊摊慢慢敲定。
话就到这儿,咱们一起琢磨一句:你觉得一场饭局能解开企业和基层的全部误会吗,还是得靠行动说话?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