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市就淘汰掉12万超标车,为何各地热衷为难车主?官方给解释了
家人们,谁懂啊!最近刷到一条新闻,说昆明这一个城市,短短时间内就淘汰了超过12万辆所谓的“超标”电动车。12万!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小县城的人口总量了。我寻思着,这背后得有多少家庭受影响?多少人早上出门突然发现自己的“小电驴”不能骑了?一时间,网上骂声一片,都说这是在“为难老百姓”。但转念一想,咱们这些天天靠电动车通勤的普通人,难道真的只是被“针对”的对象吗?官方说要淘汰,肯定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背后一定有他们的考量。今天,我就以一个老司机、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和大家聊聊这场席卷全国的“电动车大清洗”,看看这事儿到底该怎么看。
先说说这“超标车”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在2019年新国标出台之前,电动车市场那叫一个野蛮生长,厂家想怎么造就怎么造,车子越来越重,速度越来越快,有些甚至比小摩托还猛。那时候,没人管你是不是超标,只要能跑就行。可新国标一来,一切都变了。55公斤的重量限制、25公里/小时的速度上限、必须有脚踏骑行功能……这些硬杠杠一划,好家伙,市面上一大半的电动车瞬间“变性”,成了需要被淘汰的“超标车”。昆明市那位工作专班的组长说了,为啥要这么干?第一,安全!超重的车子刹不住车,7米内停不下来,想想都吓人。第二,回归本质!电动车本来就是“电动自行车”,不是让你飙车用的,得让它回到代步工具的本分上来。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道理?但咱老百姓心里也憋着火啊。我的车是真金白银买的,用了好几年,也没出过啥大事,咋一夜之间就成了“非法分子”?再买一辆国标车,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你说是为了安全,那为啥路上那些速度能上50km/h的电摩、电轻摩管得没那么严?这不就是典型的“柿子挑软的捏”嘛!毕竟,整治管理起来方便的超标“电驴”,总比去跟那些更复杂、更隐蔽的电摩较劲要容易得多。很多地方的管理者,似乎把“电动车”和“电动自行车”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一刀切地全给砍了,这操作,确实让人心寒。
再说说这淘汰的进度。昆明市预计要淘汰100万辆超标车,目前才完成12万,连零头都不到。而且这还只是一个市,全国加起来,那得是上亿辆啊!这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出行方式被强行改变。有人说这是“懒政”,我觉得也不完全对。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统一标准、集中治理,确实能快速见效,减少交通事故隐患,也能让城市交通看起来更“规范”。可问题是,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有没有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和情感接受度?过渡期一结束,立马禁行,这让那些还没来得及换车或者经济条件不允许马上换车的人怎么办?
我身边就有朋友遇到了这事儿。他那辆旧电动车,陪伴他风吹日晒上下班三年多,感情深厚。结果一纸通知下来,说年底就不能上路了。他跑去问,能不能便宜点回收?能不能补贴一点?得到的答复都是“按规定办”。最后没办法,只能咬牙花三千多买了辆新的国标车。新车是合规了,可感觉“肉”了不少,爬坡没以前给力,续航也短了一截。“这哪是升级,这是降级啊!”他自嘲道。你看,这就是现实的无奈。政策是冷冰冰的条文,而生活是热乎乎的柴米油盐,两者之间的鸿沟,有时候真的很难填平。
当然,咱们也不能一味地抱怨。作为车主,我们也要理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秩序。过去那种无序的状态,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现在国家出台标准,是为了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和公共安全考虑。与其被动等待被罚,不如主动适应变化。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以旧换新”活动,虽然补贴不多,但总比没有强。而且新一代的国标车,在电池安全、智能化配置上也在不断进步,比如有的车带GPS定位、手机APP控制,安全性其实更高了。
所以你看,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官方有官方的道理,车主有车主的难处。关键在于,如何在保障安全与尊重民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强制淘汰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能在执行过程中多一些人性化措施,比如适当延长过渡期、加大置换补贴力度、提供便捷的上牌服务等,相信老百姓的抵触情绪也会小很多。
总而言之,一个市淘汰12万辆超标车,背后是城市管理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车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官方给出的解释,安全和回归本质,初衷是好的。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能多一些温度,少一些“一刀切”的粗暴。毕竟,城市的温度,不在于它有多整洁有序,而在于它能否包容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那么问题来了:在安全规范与民生便利之间,你觉得这个度,到底该怎么把握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