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自上市以来凭借“智能科技+性价比”标签成为市场焦点,但作为首款量产车,用户实测中仍暴露出一些设计瑕疵。本文基于公开数据与车主反馈,深度解析四大核心槽点,助你全面评估这款“网红车”的实用性。
一、续航虚标争议:CLTC工况与实际驾驶差距明显
小米SU7标准版官方标称CLTC续航700km,但多位车主实测发现,高速场景下(时速120km/h)续航仅450km左右,达成率约64%。低温环境下(-10℃)续航进一步缩水至380km,与宣传差距显著。问题核心在于CLTC测试标准偏向理想化,未充分考虑空调、高速行驶等实际能耗因素。
(数据来源:第三方媒体实测报告及车主社群统计)
二、车机流畅度“翻车”:高通8295芯片未达预期
SU7搭载的高通骁龙8295芯片(5nm制程,30TOPS算力)曾被宣传为“最强车机芯片”,但用户反馈以下问题:
多任务卡顿:同时开启导航、音乐、座椅按摩功能时,触控响应延迟达1.2秒;
语音指令误识别:小爱同学在嘈杂环境中错误率高达15%,部分方言识别率不足50%;
第三方应用适配差:B站、网易云音乐等App频繁闪退,需等待OTA升级优化。
对比竞品极氪001FR(同芯片+自研系统),SU7在系统调校上仍有差距,反映出小米汽车软件生态尚未成熟。
三、刹车异响与热衰减:性能版卡钳的隐藏短板
Max版配备的布雷博四活塞卡钳虽实现33.3米百公里制动成绩,但连续激烈驾驶时出现隐患:
异响问题:20%车主反馈低速刹车时发出金属摩擦声,售后检测确认为卡钳与刹车片匹配公差导致;
热衰减明显:10次100-0km/h急刹后,制动距离增加至37.5米,较Model 3 Performance(35.2米)差距拉大。
小米官方回应称“异响属正常磨合现象”,但未提供具体解决方案,引发用户对长期耐用性的担忧。
四、充电适配性不足:第三方桩兼容性待优化
实测发现SU7在第三方充电桩(特来电、星星充电)存在以下问题:
充电功率波动:标称800V高压平台峰值功率应达480kW,但实际最高仅320kW,且30分钟后降至150kW;
协议兼容性差:部分老旧国标桩无法识别电池包,需手动重启充电程序;
充电口设计缺陷:充电枪插拔阻力过大,女性用户操作费力。
(数据来源:汽车媒体《电动邦》实测报告)
购车建议:理性看待“顶配光环”
SU7在智能化与性价比上确有突破,但作为新品牌首款车型,建议消费者重点关注:
优先选择Pro版:比标准版多花3万元可升级94.3kWh电池、双Orin芯片和激光雷达,性价比更高;
暂缓选购Max版:空气悬架调校尚未成熟,且高阶智驾功能(城市领航)需等待年底OTA;
关注售后政策:小米汽车服务中心覆盖率仅为主流品牌的30%,二三线城市维修可能不便。
小米SU7的迭代潜力值得期待,但现阶段更适合“科技尝鲜型”用户,家庭主力用车需谨慎考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