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开了一下市面上的几款热门新能源车型。车多得让我都有点眼花缭乱了,特别是那些在你我身边跑得最多的,比如今年大热的那几个。
刚走出小区门口,碰到一个老友,他问:你觉得这两款车,哪个更香,动力和续航哪个更稳?我考虑滴滴用。我笑了:两款其实差距不算大,差别在实际操作中拉开点。他说:对呀,我现在开车其实挺慢热的,但一开到自己车上,就觉得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开到市区一个小站,看到一辆新车和一辆稍老的车停在一块儿。操控感差别怎么说呢?新车的刹车反应更快一些,畏畏缩缩的短距离刹车,感觉都跟刷新记录似的。而老款的偏软,刹车距离长了点,可能是制动片的原因——我估算下来,日常市区短距离操作,比原本预期省油,但大概每百公里多花5块左右的燃料成本(估算,样本少,别全信)。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你知道,有些差别其实挺难一眼看出来,像变速箱的反应,这是个细节,但在倒车穿梭中能明显感觉出来。
刚才翻了下我的手机,看到朋友圈有人发测评:某型号的快充,从0到80%,大概25分钟(估算,体感差异可能有),而另外一款慢点,要差一倍的时间。其实这些东西在平时用车中挺有用的:快充不利于频繁使用,电池寿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这个,小概率事件。
平时开车,常常会和别人聊:这车还是得看用场。我就琢磨,那些买来不要太追求极致性能的家庭,可能更在意空间和实用。比如我表妹,妈就抱怨:这后座空间怎么这么小?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吧?为了降低成本,空间被压缩到了极限,厂商其实也是在打平衡游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一直在想,车子做得越大,成本越高,但消费者追求的却越来越希望空间大,但不愿多花钱,难不成中间难题就是成本?还真是很多细节都在量与价之间摇摆。
为了不体感太偏技术,我稍微跳一跳,告诉你:这两年很多车都在用电池管理系统(BMS),就像你手机里的省电模式,但加了个智能调度,可以控制电池的各个部分不至于过热或过冷。它们其实差不多像你开车时,根据路况调整引擎的字节一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去年我记的:某厂的车配备了更厉害的热管理系统(其实就是空调跟电池的关系),还能延长电池寿命,一块电池能用得更久(估算平均延长15%使用寿命)。这个技术门槛不算特别高,但实际落地还得看供应链:热管理系统里用的相变材料,供应在哪儿,能稳定供给很关键。
你知道吗?我听说某个零部件供应商还在拼命压价,实际上他们在想:我是不是能用个便宜点的材料?但用料差一些,长远看就可能出现热效率降低,电池寿命缩短的问题。供应链就像市场上的淘宝店主,价格差一块两块,但质量差距却大得吓人。
这里顺便问一句,你们那边的修车师傅怎么评价这些新能源汽车?他们会不会觉得换个电池、修个BMS都比以前麻烦?之前我跟同行聊过,他们就说:比燃油车简单点,但体系更复杂,出现问题也更棘手。这就像一台电脑,硬件不出现毛病,还能正常用,但只要核心软件出现点问题,可能要整块重装。
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套路。新技术让车变智能,但也让修理变高端化。你看那家门店,铺了不少电池修复设备,都是高工资的技术工。可问题在于,用户不懂,这东西是不是一次性买断的?还是说保养期限,也像手机一样,要不断续费?
说到续费,你会不会觉得,有的车主很难接受每年都要花钱买保险、换电池这套事?我试想,今后大概会是:你买车,用个五六年,电池还能用,毕竟厂商会推电池更换/保修套餐,像手机换除旧换新一样。而你说年纪轻点的,估计更愿意尝鲜,怕套路多。
我刚才还在想:以后30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会沦为洗牌吗?这问题大得有点出乎意料,但我觉得,技术还在演化,竞争也会更激烈。像丰田在油车时代那样的技术稳压手,它们是不是会用混动效率继续占据一席?还是说纯电会彻底碾压过去?这得看技术和供应链表现。
反正我自己觉得,车子这个东西,越来越像葡萄酒——品不完,细腻而多变。而且,每次开完,看见路上那些长长的停车队,心里就在想:你们都知道变天了吗?其实不一定,很多人买车纯粹是看个面子,讲究点儿的人在意可靠,讲究点儿的又在意养护成本。
可看这会儿,路边一个卖水果的大叔说:我听说,新能源车将来省了油费,但充电插座都快堵了。我心想:你这是未来观啊——其实我更关心,你们这些充电桩怎么变得更好用?比如说我开到那儿,不用排队,就直接充电|像在DiDi上预约滴滴那样方便。
说到这里,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在城市中,电动车的充电速度和街区布局是瓶颈。我曾试过,快充站排队排了10分钟,那根本不快。而且,充电站的布局其实藏着很多运营策略:要么多点布置,要么集中在几个大站。
这个就让我想到,未来的新能源车道是不是会更像高速公路一样规划?既然偏远地区没电,沿途的充电站是不是要像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一样,规划为必经之路?这又涉及到国家的基础设施投入,实际上也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工程。
对了,你有没有注意到,今年很多车都在升级软件来优化续航。像我朋友开那款车,最近一次软件升级后,续航提升了大约10%。这不是硬件能干的事,更多像做调教,就像你调个闹钟,时间提前10分钟。这种软件+硬件的迭代,现在已成行业新常态。
我心里也清楚,技术背后其实藏着一堆成本。一个车厂如果能在软件升级上花点儿心思,可能成本不高,但市场效果就像省心方案,大部分用户都喜欢。打个比喻:你买手机,半年换个系统,比前一年多流畅,这是技术折旧带来的小惊喜。
回头再想,有没有可能,未来汽车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永远在用软件升级来升级自己?比如一款车,五年后,不用掉钱换大件,就能变得更智能、更省电、能跑得更远。这其实也不是虚的——我猜测,某些品牌的底层架构已经开始支持这种持续升级。
这一切都还只是猜测。有时候我会觉得:现在开车,像在开一辆互联网+汽车的大脑。不光是动,更是会活的智能体。还是技术+用户的故事。
不过啊,最让我好奇的,还是未来的那一辆车:会用什么非传统的技术,让我们下一秒都觉得,似乎未来已在身边。或许,听着这些,谁还能想到,下一次遇到的惊喜,会不会是能让你家那台车自己讲笑话?
你有没有那种开车出门,突然觉得车的比想象中还要酷的感觉?或者说,你还在等哪个神奇科幻变成每天小确幸?
这点细节,竟让人想起小时候看科幻片里的场景——未来的车,既是伙伴,也是助手。而我呢,只希望,有天还能看到,一辆车静静地在你门口,灯光亮起,你心头一暖——那会不会只是我幻想里的未来?
你说,还能再细想点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