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痛批解限速!25跑不快,不如放开摩托车

央视痛批电动车解限速!可跑不快的25,不如解禁摩托车,别折腾了。

25km/h的电动车,到底是谁在骑?

我试过。真试过。

在一条双向四车道的城市主干道上,骑着一辆严格按照新国标出厂、限速25km/h的电动自行车,从红灯起步,油门拧到底——风没吹起头发,后视镜里却堆满了汽车喇叭声。还没过第一个路口,就被三轮车超了,被共享单车甩了,连旁边推着婴儿车的大爷都悠悠然走到了我前面。

那一刻我才懂,为什么全国87%的电动车用户都说“太慢耽误事”。这不是抱怨,是生存现实。

距离2025年9月1日还有不到三个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即将正式实施。新版国标再次强调: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且不得擅自改装提速。各地已经开始宣传、执法,甚至突击检查门店是否存在“解限速”行为。

可问题是——为什么几乎每一辆上路的电动车,都在偷偷“解限速”?

一、限速25km/h,通勤能走多远?

咱们来算笔账。

假设你住城东,公司在城西,单程10公里。按25km/h匀速计算,理论上只需24分钟。但现实呢?红绿灯、路口缓行、非机动车道拥堵、避让行人……实际平均时速往往只有15-18km/h。

这意味着什么?一趟上班要骑40分钟以上。

一位外卖小哥告诉我:“一单配送费8块,超时扣5块。限速25,我一天能送十几单就不错了;要是能跑40,轻松翻倍。”

这不是贪心,是收入问题。

还有上班族说:“我骑车穿过6个红绿灯,每个灯等30秒,光等待就3分钟。如果车速快点,提前几秒通过,就能连着绿灯走完。但现在?起步慢,加速弱,每次都卡在红灯前。”

这背后,其实是城市交通设计与出行需求之间的错位。

我们限制的是速度,牺牲的却是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解限速=违法?可不解卖不动!

我去过几家电动车门店,老板直言不讳:“你不给人家解限速,车根本卖不出去。”

怎么解?简单。

有的是通过APP远程操作,有的是拧动调速旋钮,还有的是插根“学习线”重启系统。技术门槛极低,成本几乎为零。十分钟,一辆合规车变“超速车”。

但这不是消费者的错吗?

表面上看,是用户贪快、不顾安全。可换个角度想:如果产品本身无法满足基本使用需求,那它是不是本身就存在问题?

央视痛批解限速!25跑不快,不如放开摩托车-有驾

就像你买了一台冰箱,结果发现冷冻室温度只能到-5℃,根本冻不住肉。你会怪自己非要冻肉吗?不会。你会换台冰箱,或者自己加个冰块。

消费者选择“解限速”,本质上是在用脚投票。

更讽刺的是,当年央视痛批解限速乱象,315晚会曝光门店违规操作。可没人追问一句:如果车好用,谁愿意冒罚款风险去改?

三、真正的出路:不是管车,而是管路

我一直认为,交通管理不该是“堵”,而应是“疏”。

现在的问题是:城市两轮出行的选项太单一了。

电动自行车:限速25km/h,实用不足;

电轻摩(25-50km/h):多数城市划为机动车,需驾照、上牌、买保险;

电动摩托车(>50km/h):直接禁摩,无路可走。

于是大家只能在一个“合法但不好用”的车型上动手脚——解限速。

可如果换个思路呢?

放开轻便电摩上牌,允许其在非机动车道行驶,配套头盔、保险、简易驾照制度——既能满足速度需求,又能纳入监管体系。

深圳、杭州等地已试点此类政策,效果不错。用户愿意合法上路,政府也能掌握数据、加强管理。

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治理”,而不是靠一刀切的限速来假装问题不存在。

四、对比三款主流车型:谁才是真正好用的?

我试驾过三款不同类型的两轮车,感受差异巨大:

雅迪冠能E8(电动自行车)

符合新国标,限速25km/h。外观时尚,续航标称120km(实际约70km)。但最大痛点是:起步绵软,爬坡吃力,载人后更明显。不是车不好,是被规则捆住了手脚。

小牛NXT Ultra(电轻摩)

最高时速45km/h,需上黄牌,考F照。动力强劲,减震扎实,智能系统完善。试驾一圈下来,通勤效率提升近40%。这才是现代城市代步该有的样子。

九号电动E300P(电动摩托车)

百公里加速5秒级,最高时速100km/h。性能炸裂,但只能走机动车道,且多数城市禁止上路。空有一身本领,无处施展。

横向对比你会发现:一旦允许合理提速,用户体验呈指数级上升。

央视痛批解限速!25跑不快,不如放开摩托车-有驾

而所谓“安全隐患”,更多来自无序驾驶,而非速度本身。

德国就有研究显示:在城市道路中,当车辆速度控制在30-40km/h区间时,事故死亡率并未显著上升,但通行效率大幅提升。

五、网友呼声:别折腾电动车了,解禁摩托车吧!

社交平台上,“别再折腾电动车”话题阅读量破亿。

一条高赞评论写道:“限速25的电动车,就像装了儿童锁的汽车——你让我成年了,却不让我开快。”

还有人调侃:“以前是‘禁摩限电’,现在是‘逼人解限’。政策打架,老百姓买单。”

其实,解禁摩托车,不等于放任不管。

完全可以借鉴日本、台湾地区的经验:

按排量或功率分级管理;

设立专用两轮车道;

推行简易驾照考试(线上理论+线下实操);

强制佩戴头盔、购买第三者责任险;

对违规行为严惩(闯红灯、逆行、酒驾)。

这样一来,既保障安全,又释放出行自由。

六、我的观点:与其严查解限速,不如重构两轮生态

我认为,当前的整治方向错了。

严查解限速,治的是“果”;开放电摩路权,解的是“因”。

就像治洪水,你不修水库、不疏河道,只在下游堆沙袋,能撑多久?

电动自行车限速初衷是好的——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火灾风险。但执行中忽略了两个关键点:

需求未被替代:当更高效的出行方式被禁止,人们只能“魔改”现有工具;

技术已迭代升级:如今的电摩在刹车系统、ABS、电池防护等方面远超十年前,安全性大幅提升。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超3.5亿辆,其中至少三分之一实际运行速度超过25km/h。

这说明什么?说明现行标准已脱离实际。

央视痛批解限速!25跑不快,不如放开摩托车-有驾

七、未来会怎样?

可以肯定的是,2025版新国标执行后,短期内会掀起一波整治潮。门店不敢解限,用户被迫接受“慢生活”。

但长期看,市场需求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要么,政策松动,允许合规电摩上路;

要么,更多人转向共享电单车、地铁接驳、甚至购买微型电动汽车。

而那些坚持“禁摩”的城市,终将面对一个尴尬局面:

路上跑的都是“非法改装车”,监管部门疲于奔命,事故责任却难以界定。

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安全隐患?

结语:25km/h的电动车,还能走多远?

我依然记得那天傍晚,夕阳下,一个父亲载着孩子骑车回家。孩子在后座喊:“爸爸,快点!要迟到了!”

父亲拼命蹬脚踏助力,可车速表显示:23.8km/h。

那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制定规则,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更累。

如果一辆车连基本的通勤尊严都无法保障,那它再“安全”,又有何意义?

所以我说:

与其花大力气查解限速,不如认真听听老百姓的声音——解禁摩托车,规范管理,让两轮出行回归理性与效率。

否则,今天的整治,不过是明天的笑话。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你骑的电动车,解限速了吗?

如果你所在城市解禁电摩,你愿意合法上牌、戴头盔、考驾照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我会一一回复。

央视痛批解限速!25跑不快,不如放开摩托车-有驾

老铁们,安全驾驶,理性发声,咱们下期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