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总喜欢急刹有什么危害?会出现刹车不灵吗?如何才是正确刹车
老司机们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除了油耗,就是开车习惯。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司机?前方红灯还老远呢,他脚下油门踩得稳稳当当,眼瞅着要冲过去了,才猛地一脚刹车,车子“点头”刹停,坐车的人脑袋也跟着“点”一下。或者,快到目的地了,前面明明空旷得很,非得等到最后一刻才来一脚急刹,搞得跟紧急避险似的。说实话,这种开车方式,除了证明你“脚劲儿大”,真没看出有啥技术含量。 咱们开车,图的是啥?安全、舒适、省心、省钱,对吧?可你这一脚脚急刹下去,把安全系数、乘坐舒适度、车辆寿命、甚至油钱,全都给“刹”没了。今天,我就以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老司机的身份,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为什么说非紧急情况下频繁急刹车,是开车大忌?它到底有多伤车、多危险?咱们又该怎么刹,才算“会刹车”?
先说说最直接的危害——伤车,尤其是伤刹车片。 刹车这玩意儿,原理说白了就是靠摩擦。刹车片和刹车盘(或者鼓刹的刹车鼓)摩擦,产生阻力,让车慢下来。你踩刹车的力度越大、越急,这个摩擦就越剧烈,刹车片的磨损自然就越快。我见过开得好的司机,一套刹车片能用十万公里,到了十万公里检查,厚度还很足。可有些司机呢?五六万公里就得换,为啥?脚太“重”了! 特别是高速上,本来车速就快,动能大,你来个急刹,那一瞬间的摩擦损耗是巨大的。经常这么干,刹车片磨损得飞快,可能还没到厂家建议的更换里程,厚度就已经低于安全标准了。 这时候你还继续开,万一哪天遇到真需要急刹的情况,刹车片薄得几乎磨光,制动力严重不足,甚至出现异响、抖动,那可就真危险了。刹车不灵,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这样一点一点“作”出来的。 所以啊,别等刹车失灵了才后悔,定期检查刹车片厚度,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才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再来说说安全风险,尤其是追尾的风险。 你急刹,后车怎么办?城市里堵车,一辆接一辆,跟车距离本来就不远。你前头一个急刹,后车司机反应再快,也有个反应时间。万一他走神了,或者是个新手,反应慢半拍,那“咚”的一下,追尾了。虽然事故责任是后车全责,但你的车照样被撞,维修费、时间成本,谁来赔? 更别提如果后车是个大车,惯性大,刹不住,后果可能更严重。每一次非必要的急刹,都是在给后车制造一次潜在的“考试”,万一人家“不及格”,倒霉的还是自己。 而且,不是所有急刹都能刹住。 你的反应速度、车辆的刹车性能、路面的附着力,都影响最终结果。等你发现情况紧急再踩刹车,可能已经晚了。老司机为啥稳?因为他们“预判”在先,把危险化解在萌芽状态,而不是等到最后关头靠“搏命”式的急刹来解决问题。
还有很多人忽视的一点——费油! 你可能觉得,刹车和油耗有啥关系?关系大了!每一次急刹,都意味着你之前踩油门加速的燃油,有一部分被白白浪费了。 想想看,你油门轰轰轰把车速提上来,然后又急刹车把速度降下去,这一升一降,发动机输出的动力,有很大一部分被刹车系统以热能的形式“吃掉”了,这不就是浪费吗?而且,刹车后车速降下来,你又要踩油门加速到正常速度,这又是一笔额外的油钱。反观老司机,他们讲究“预见性驾驶”。 比如,前面100米是红灯,他们不会傻乎乎地踩着油门往前冲,而是提前松开油门,让车子利用惯性滑行。脚轻轻搭在刹车上,随时准备。如果红灯变绿了,车速还没完全降下来,轻轻带一下刹车或者干脆不踩,车就顺顺利利过去了。如果还是红灯,就利用滑行把速度降下来,快到停车线时,再轻踩刹车,平稳停住。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急加速和急刹车,油耗自然就低。 同样一辆车,开法不同,百公里油耗差个一两升,太正常了。
那么,如何才是正确刹车呢? 核心就两个字:预判。 老司机开车,眼睛看得远,脑子想得快。他们会根据路况、信号灯、前车动态,提前做出判断。松油门滑行,是最好的“刹车”。 它不伤车、不费油、还平稳。点刹和轻踩刹车,是辅助手段。 当滑行不足以控制车速时,就用轻柔的刹车来微调。记住,刹车不是越狠越好,而是越“柔”越好。 停车时,追求的是车辆平稳停住,而不是“点头”刹停。还有一个关键:留余地。 别总想着“我这车性能好,十米内肯定能刹住”。永远要多留点安全距离,十五米、二十米,给自己和后车都留出足够的反应时间和制动距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开车也一样,留得距离在,不怕刹不住。
总而言之,会开车不在于你会不会踩那一脚急刹,而在于你能不能尽量少踩那一脚。 把“预见性驾驶”刻在脑子里,多观察,多预判,善用滑行,轻踩刹车。这样做,你的车会更耐用,你的油耗会更低,你的驾驶会更安全,你的乘客也会更舒服。这才是真正的“老司机”境界。 所以,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踩那脚急刹时,不妨问自己一句:这一脚,真的有必要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