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

最近,关于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新闻,可以说是让全国上亿的车主心里五味杂陈。

一方面是长舒一口气,觉得这件烦心事总算有人来管了;另一方面又带着点疑虑,这回的整治,能动真格的吗?

长期以来,这个本该是提高效率、方便大家出行的好东西,却在现实中变成了不少人的“堵心”源头。

乱扣费、设备失灵、账单看不懂,这些问题就像是粘在车窗上的牛皮癣,怎么也甩不掉。

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有驾

现在,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介入和施压,那些过去常常“打太极”的银行和运营机构,终于低下了头,开始承认问题并承诺整改。

广大车主们对此的普遍反应,浓缩成一句话就是:“早该这样了!”这句简单的感慨背后,其实是积压了太久的无奈和期盼。

咱们先来聊聊,ETC到底是怎么一步步从“高速神器”变成“全民槽点”的。

按理说,这东西的初衷绝对是好的。

想象一下,节假日高峰期,人工收费通道排起长龙,而你从ETC车道“嗖”地一下就过去了,那种感觉确实很爽。

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有驾

也正因为如此,在几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推广运动中,大家的热情都很高。

银行为了抢占市场,送设备、给折扣,几乎是求着车主们安装。

短短时间内,全国的ETC用户就突破了两亿。

然而,摊子铺得太快太大,后续的服务和管理却没能跟上,问题也就接踵而至,而且一个比一个离谱。

最让人生气也最普遍的,就是扣费问题。

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有驾

这笔账,对很多车主来说,简直就是一本糊涂账。

比如说,你明明从甲地开到乙地,手机地图上清清楚楚写着过路费是50块钱,结果月底一看账单,扣了70块。

想找个地方问问清楚吧,这趟“维权”之旅比开车还累。

你打电话给银行,银行客服会客气地告诉你,他们只负责扣钱,具体的计费明细得问高速公路那边。

好吧,你再费劲找到高速运营方的电话,对方又可能说数据是银行系统处理的,让你回去核对银行账单。

这一来二去,为了这几十块钱,耗费的时间和电话费都快赶上了,最后大多数人只能自认倒霉。

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有驾

更别提那种“人在家中坐,扣费天上来”的奇葩事了,车子明明在车库里停着,却收到一条在几百公里外高速消费的短信,这种“幽灵扣费”事件在网上随便一搜就是一大堆,让人对这个系统的信任感荡然无存。

除了钱算不明白,那个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上的小设备(OBU)也经常不给力。

说好的智能设备,有时候却显得很“笨”。

有的用着用着就没电了,需要车主自己想办法拆下来充电或者更换,非常麻烦。

有的在通过收费杆的时候反应迟钝,车都到杆子底下了,它还没反应,杆子就是不抬,后面立刻响起一片催促的喇叭声,那种尴尬和焦急,相信很多车主都体验过。

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有驾

有时候好不容易过去了,结果发现系统给你重复扣了一次费。

虽然这些钱事后大多可以申诉退回,但那个过程的繁琐和等待的焦虑,足以磨掉一个人的所有耐心。

这哪里是智能便捷,分明是给车主添堵。

面对这些问题,车主们不是没有抱怨过,也不是没有投诉过。

各种热线电话、网络平台,相关的投诉和吐槽帖子随处可见,一些媒体也进行过报道。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声音仿佛投入了深渊,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

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有驾

银行和运营商们往往用一套标准化的说辞来应付,比如“系统正在升级”、“我们会尽快处理”,但问题依旧是问题,用户的体验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复杂,ETC这个系统牵扯的方面太多了,有交通部门,有各省的高速公路公司,有各大银行,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商。

在当初那个追求安装数量的阶段,大家一拥而上,都想多分一杯羹,但在后续的服务和责任划分上,却出现了“谁都管,又谁都不能完全负责”的局面。

这就导致了当用户遇到问题时,就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找不到一个能拍板解决问题的人。

如今,当公众的怨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后,监管的重拳终于落了下来。

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有驾

交通运输部等主管部门多次发声,要求对ETC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这一下,压力直接给到了银行和运营商。

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视而不见了,纷纷发布公告,承认管理和服务上存在不足,并承诺会优化系统、提升透明度、畅通投诉渠道。

这一系列动作,虽然是迟来的,但总归是来了。

然而,车主们虽然感到一丝欣慰,但心里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打消。

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有驾

毕竟,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承诺和实际行动之间可能还有很长的距离。

这次的整改,会不会只是为了平息舆论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风头一过,是不是又会回到老样子?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

因为ETC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几个漏洞,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服务理念的缺失。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系统的设计和运营,更多的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考虑的是如何方便自己收费、如何提高路网的宏观效率,而很少真正站在普通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让用户用得明白、用得舒心。

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有驾

就拿信息透明度来说,这本该是所有收费服务最基本的要求。

为什么我们网上购物,每一件商品的价格、运费、优惠都一目了然,而ETC的账单就只能给一个笼统的总数?

这背后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一个不透明的系统,自然容易滋生各种错误和猫腻,也必然会消耗用户的信任。

因此,真正的整改,不能只停留在修复几个技术故障上,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服务理念,把用户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放在应有的位置。

ETC乱象遭重拳整治,银行集体服软认错,车主拍手称快-有驾

要让每一笔扣费都有迹可循,让每一次通行都明明白白。

这次对ETC乱象的整治,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它表明,在今天的中国,任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都不能忽视民众的呼声和感受。

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如果一项技术给人们带来的麻烦多于便利,那么它本身的设计和运营就值得深刻反思。

对于银行和运营商来说,这次事件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也是一次重塑形象的机会。

如果他们能够借此机会,真正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用心去完善服务,用行动去赢回信任,那么ETC依然能够回归其便民利民的初心。

反之,如果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那么失去的信任,恐怕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全国上亿车主的眼睛,都在盯着看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