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德国媒体上下一片哀嚎,说自家汽车工业被中国坑惨了,什么《南德意志报》直接发文反思,标题大意就是:我们就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落到今天这步田地纯属自找。这话说得,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这锅甩得实在是有点没水平。
德国汽车业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大众、宝马的生产线眼瞅着就要停摆,但要说这事儿的起因,还真怪不到中国头上。真正的导火索,是他们的好邻居、欧盟的好伙伴——荷兰,在美国背后搞小动作,直接把一家叫安世半导体的公司给端了,这才让德国车企跟着倒了血霉。
一顿操作猛如虎,坑了自家顶梁柱
这事儿得从9月30日说起。那天荷兰经济事务部突然发难,说要对安世半导体进行“临时管理”。安世这家公司,总部在荷兰,但却是中国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专做汽车芯片。这玩意儿虽小,但对汽车厂来说,简直就是命根子,没了它车都造不出来。
荷兰给出的理由很“高大上”,说什么公司治理有问题,威胁到了欧洲的经济安全。然后不由分说,直接把安世全球三十多个实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业务全给冻结了,连中方CEO张学政都被撤换。这一手来得又快又狠,闻泰科技那边都懵了,立马回应说这是地缘政治偏见,不是事实,希望能对话解决。
可对话哪有那么容易。安世在东莞的工厂,占了全球七成的产能,本来运转得好好的,现在供应链直接被荷兰人一刀切断。德国的大众、宝马这些车企,库存的芯片连四个星期都撑不住,生产线停摆就在眼前。这下德国人急了,自家后院起火,烧的还是自家吃饭的家伙。
想当老师反被上课,外交秀场翻了车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边供应链危机还没解决,那边德国外交又上演了一出“自杀式”表演。新上任的外长瓦德富尔,本打算开启他上任后的首次访华,给后续默茨总理的访问铺铺路。结果人还没到中国,就先隔空喊话,摆出一副要“教训”中国的架势。
他高调地提了三大议题:稀土出口管制、台海问题、俄乌冲突。个个都踩在中国最敏感的神经上。尤其是在台海问题上,他嘴上说着支持一个中国原则,转头又加一句“不支持武力改变现状”,这种既要又要的表态,明摆着是在玩火。结果可想而知,德国方面最后以“安排问题”为由取消了访问。但明眼人都知道,真实原因正如社交网络上那句热门评论:“没人想见他!”
这就尴尬了。他随行的代表团里,还有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和稀土进口商的成员,本指望着这次能解决点稀土供应的实际问题。结果外长大人一场政治秀,把所有人的饭碗都给砸了。既想施压又不愿放弃经济利益,这种天真的战略思维,在今天的大国博弈里,简直就是笑话。
甩锅中国之前,先看看自家烂摊子
现在回过头来看德国媒体的抱怨,就觉得特别讽刺。10月15日,《南德意志报》发评论,把芯片断供的责任全推给中国,说德国太依赖中国,把北京当伙伴,结果人家露出了竞争对手的真面目。他们绝口不提荷兰在美国的怂恿下是怎么坑了自家供应链的。这种双标玩得炉火纯青,2019年美国封锁华为时,他们帮着说是“安全考量”,现在中国搞个稀土管制,就成了“经济胁迫”。
说到底,德国汽车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真是自找的。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中国,不过是为了掩盖自身的深层次危机。早在这次芯片危机爆发前,德国汽车业的衰退就已经藏不住了。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的销售利润同比暴跌99%;奔驰汽车部门的利润率从去年的12.4%腰斩到4.7%;大众集团更是计划关闭三家德国工厂,全员降薪。整个行业一年就丢了五万多个工作岗位。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德国人自己的傲慢和懈怠。2015年中国提出“制造2025”时,德国人嘴上说着合作,心里却嘲笑这不过是说说而已。他们自己2011年就搞了“工业4.0”,结果十几年过去,数字化转型成了笑话。车企们沉迷于燃油车在中国市场带来的巨额利润,赚得盆满钵满,却错过了电动化转型的最佳时机。等到反应过来,为时已晚,投了无数钱,却造不出一辆能和中国电车抗衡的产品。
结语
德国车企内部,工会势力强大,为了保住眼前的工作岗位,死死拖住企业转型的后腿,导致整个产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僵化迟钝。所以,无论是芯片断供的外部冲击,还是外交上的幼稚误判,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真正的病根,在于德国工业多年来的不思进取和战略惰性。他们的问题不是把中国想得太好了,而是把自己的优势想得太永恒了。现在,市场给他们上了残酷的一课。与其甩锅抱怨,不如像德国《焦点》杂志说的那样,放下身段,“向中国学习,而非惩罚”。毕竟,从高处跌落的疼痛,只有自己最清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