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狂欢背后 驾驶本质何在 机械与数字的博弈
我坐进新车。屏幕亮起。七块。方向盘上有小屏。前排座椅背后各两块。中控台贯穿式三联屏。像走进科幻电影指挥部。但我想开空调。找了三级菜单。差点追尾。
这真是我们需要的吗?
屏幕军备竞赛
车企在疯狂堆料。理想L9配备五块屏幕。高合品牌车型甚至达到九块。索尼概念车更夸张。九块屏幕遍布车厢。仿佛屏幕数量就是科技感的代名词。
屏幕成本逐年下降。供应商乐见其成。一块成本千元的屏。装车后价格翻倍。利润率惊人。车企借此抬高车型售价。消费者为华而不实的配置买单。
但投入产出比值得怀疑。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直言:“屏幕多的基础是车里有很多人。但一台车有多少时间坐满人?这个比例很低”。
被忽略的安全隐患
英国交通运输研究实验室发现。触控屏调整空调比物理按键多花两倍时间。德国特斯拉车主因此发生事故。他开车遇暴雨。没有传统雨刮器拨杆。只能在中控屏二级菜单设置。就是这几秒钟。撞了。
物理按键支持盲操。触控屏必须视线转移。80公里/小时车速下。低头操作屏幕2秒。相当于盲开近30米。足够酿成悲剧。
实用性的缺失
数据说话。J.D. Power研究显示。45%车主从不使用某些高科技配置。远程泊车、指纹识别、流媒体后视镜登上“鸡肋”榜单。
车内K歌功能?谁会在行驶中的车厢里唱歌。车上看视频?停车看剧不如回家用电视。这些功能使用率极低。却真实抬高了购车成本。
机械的永恒魅力
超豪华品牌坚守机械仪表。布加迪Tourbillon采用齿轮驱动机械仪表盘。劳斯莱斯Spectre保留物理按键。这些品牌深知。真正的奢华不需要通过屏幕数量证明。
机械仪表直观可靠。不受极端温度影响。无系统崩溃风险。指针转动传递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机械运动的美感。这是像素无法替代的温度。
寻找平衡点
未来属于混合方案。沃尔沃新车型减少屏幕数量。大众承认取消物理按键是错误。宝马在CES展示创新方案。前挡风玻璃集成HUD。中控台保留iDrive旋钮。
核心是驾驶安全。韩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强调:“座舱功能性应放首位。摒弃华而不实的做法”。科技应服务于人。而非让人适应科技。
下次坐进驾驶舱。闭上眼睛。伸手触摸。你能在一秒内找到双闪开关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多屏幕只是装饰。甚至是危险。
车终究要从A点开到B点。安全抵达。比途中娱乐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