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财报解读:连续11个季度赚钱的背后,是真本事

点击关注不迷路

理想汽车财报解读:连续11个季度赚钱的背后,是真本事-有驾

大家好,今天一早醒来,手机就被理想汽车发布2025年二季度财报的消息刷屏了。

说实话,看到这个标题,我第一反应是:

又一家车企要亮剑了?

毕竟现在新能源汽车圈,能赚钱的车企比熊猫还稀有。

但当我仔细看了下内容:

302亿元营收,11亿元净利润,连续11个季度盈利——这数据在当下环境里,确实有点意思。

要知道,今年一季度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率已经跌破4%,不少车企都在卖一辆亏一辆的边缘挣扎。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理想这份财报,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做到在价格战中还能稳稳赚钱的。

302亿营收,11亿净利润:数字背后的故事

先说说这份财报的几个关键数字:

二季度营收302亿元,比今年一季度增长了16.7%;

净利润11亿元,比一季度暴涨69.6%;

交付量11.1万辆,同比增长2.3%。

最亮眼的是经营利润,达到8.27亿元,环比增长204.4%。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理想汽车光靠卖车和售后服务,就能赚到比上个季度翻两倍还多的钱。

有意思的是,虽然营收和利润环比增长明显,但同比去年二季度却略有下降。

这其实反映了当前新能源市场的整体情况:

竞争加剧,价格战不断,车企的平均售价在下降。

理想汽车自己也在财报里提到,同比下降主要由于产品结构调整、客户利息补贴和销售激励措施提高导致平均售价下降。

但理想汽车有个本事:

它能在降价的同时,还能把毛利率稳在20%以上,车辆毛利率19.4%。

要知道,很多车企为了冲销量,不惜把毛利率压到个位数,甚至负数。

理想是怎么做到的?

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第一,产品结构优化。

理想现在主推的是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车型,在这个价位段,消费者对价格相对不那么敏感,车企也能保持更好的利润空间。

财报显示,理想上半年在20万元以上中国新能源市场市占率达到13.6%,是这个细分市场的领头羊。

第二,成本控制能力。

理想二季度车辆毛利率比去年同期还提高了0.7个百分点,说明它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成本控制做得不错。特别是随着销量增加,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第三,运营效率提升。

二季度营业费用5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2%,说明理想在销售、管理等方面更加精打细算。

在当前环境下,能控制住费用增长,本身就是一种本事。

1069亿现金储备:底气从哪来?

看完利润,咱们再看看理想手里的弹药——1069亿元的现金储备。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相当于理想一个季度的营收了。

在汽车行业,特别是新势力车企中,能有这么多现金在手的,屈指可数。

有了这千亿元现金,理想可以安心做两件事:

一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二是加速建设充电网络。

先说研发。

理想二季度研发费用28亿元,平均下来每3天就要花1个亿。

全年预计研发投入120亿元,其中AI技术投入就占了60多亿。

看到这个数字,可能有人要问:

有必要花这么多钱搞研发吗?

我的看法是:有必要,而且必须花。

现在新能源汽车已经过了单纯拼续航、拼配置的阶段,智能化成了新的竞争焦点。

理想正在研发的VLA司机大模型,据说是全球首个能理解自然语言的车载大模型,可以让车机系统真正听懂你的话,记住你的习惯。

比如你说我想去上次吃火锅那家店,它真的能理解并导航过去,而不是让你在地图上找半天。

另外,理想自研的M100芯片已经完成样片测试,预计明年就能装车上。

自研芯片的好处是,能针对自己的系统做深度优化,让车机运行更流畅,功能更强大。

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从长远看,这比一直用别人的芯片更划算。

再说充电网络。

截至二季度末,理想已经建成3100多座超充站,1.7万多根充电桩。

其中高速超充站1000座,覆盖了九纵九横18条主要高速,平均每150公里就有一座;

城市超充站2000多座,在一二线城市基本实现了3公里覆盖半径。

这个布局有多重要?

我给大家算笔账:

你买电动车最担心什么?

是不是充电不方便?

特别是长途出行时,找充电桩、排队充电很麻烦。

理想把超充站建到这个密度,相当于给车主吃了一颗定心丸:

别担心,有我在,充电不是问题。

这种体验上的优势,是单纯拼参数比不出来的。

纯电新尝试:i8和i6能否接棒L系列?

聊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

理想不是靠增程式电动车起家的吗?

怎么现在也开始推纯电车了?

没错,理想最开始是靠增程式技术解决里程焦虑起家的。

但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充电网络完善,纯电车型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理想显然也看到了这个趋势,今年推出了两款纯电SUV:

7月上市的理想i8和即将在9月上市的理想i6。

i8目前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理想预计9月底累计交付将突破8000辆。

虽然这个数字相比L系列动辄月销2万+的水平还有差距,但在30-40万元的纯电SUV市场,已经算不错的表现了。

特别是考虑到i8独特的造型设计,风阻系数低至0.218,在续航方面确实有优势。

而即将上市的理想i6,定位中大型5座纯电SUV,搭载VLA司机大模型,理想CEO李想放话说要让它成为中大型5座纯电车型里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说实话,这个细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特斯拉Model Y、蔚来ES6、小鹏G9都在这个价位段,i6能不能杀出重围,还得看实际产品力和用户反馈。

不过,理想已经形成了4款增程电动SUV+1款旗舰MPV+2款高压纯电SUV的产品矩阵,覆盖了从20万到50万以上的中高端家庭用户需求。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比单纯依赖增程或纯电要稳健得多。

挑战依然存在:纯电转型不易,市场竞争加剧

虽然理想这份财报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挑战依然不少。

最明显的是,理想对三季度的预期并不乐观:预计交付量9万-9.5万辆,同比下降37.8%-41.1%;

预计收入248亿-262亿元,同比下降38.8%-42.1%。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幅度的下滑预期?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产品切换期的正常波动。

i8和i6刚上市或即将上市,老款车型可能面临清库存,而新车型产能还在爬坡,导致整体交付量暂时下降。

二是市场竞争确实太激烈了,特别是纯电市场,价格战打得火热,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浓厚。

另外,理想MEGA的表现似乎没有达到预期。

虽然财报提到MEGA连续两个月获得50万元以上MPV和纯电车型双料销量冠军,但据业内人士透露,MEGA月销量稳定在3000台以上:

这个数字在50万以上的豪华MPV市场算不错,但相比理想L系列动辄月销过万的表现,还是有差距。

还有就是纯电车型的市场接受度问题。

虽然理想在增程领域积累了大量用户,但这些用户是否愿意转向纯电,还需要时间验证。

特别是理想i8独特的外观设计,虽然解决了风阻问题,但审美上可能需要消费者适应。

个人总计:稳中求进,方能长久

聊了这么多,最后说说我的看法。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卷到极致的环境下,理想能连续11个季度盈利,确实说明它有两把刷子。

不是靠烧钱换市场,而是真正找到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聚焦中高端市场,控制成本,提升效率,同时在智能化和充电网络上持续投入。

但纯电转型这条路并不好走。

理想需要证明,它不仅能做好增程车,也能做好纯电车;

不仅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未来还要面对更激烈的全球竞争。

对于消费者来说,理想财报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

这家车企有足够实力持续投入研发和建设,能给车主提供长期的产品和服务保障。

毕竟,谁也不想买辆车,结果几年后厂家倒闭了,售后都没人管。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汽车行业,赚钱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只有持续投入研发,不断推出更好的产品,才能真正赢得用户。

理想现在手握千亿元现金,如何用好这笔钱,将决定它未来能走多远。

作为消费者,我们期待看到的是:

更智能、更安全、更舒适的汽车产品,而不是一场又一场的价格战。

希望理想能继续保持这种稳中求进的节奏,为行业树立一个健康发展的榜样。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