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循环的工厂里,2024年处理废旧电池超过12万吨。 这些电池经过DRT定向循环技术处理,镍钴锰回收率达到99.6%,最终变成1.71万吨再生锂盐重新流入市场。
2025年1月至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691.3吉瓦时,同比增长34.9%。 中国六家企业共同进入全球装车量前十名,合计装车量473.9吉瓦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8.4%。
宁德时代以254.5吉瓦时的装车量稳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为36.8%。 比亚迪装车量达到124.8吉瓦时,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6.2%上升至18%。 两家企业合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4.8%。
中创新航装车量32.1吉瓦时,保持全球第四位。 国轩高科装车量达25.1吉瓦时,排名升至第七位。 亿纬锂能装车量19.9吉瓦时,位列第九。 蜂巢能源作为新上榜企业,装车量同比增幅达98.5%,达到17.5吉瓦时,跻身第十位。
韩国三家电池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为16.8%,其中三星SDI装车量同比下降9.1%,市场份额跌破3%。 日本松下市场份额为3.7%。 中国电池企业的增长不仅依赖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扩张。
2025年1-8月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417.9吉瓦时,同比增长43.1%。 实现装车配套的企业数量增至51家。 随着动力电池装车量的快速提升,电池的寿命周期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量已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过480亿元。 到2030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退役电池数量的攀升对回收技术和标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已发布22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覆盖了动力电池回收的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流程、余能检测、再生利用等环节。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的实施,使得拆解效率提高了50%以上。
在化学再生方面,相关标准促使整体能耗降低30%以上。 根据《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第2部分:材料回收要求》,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8%,锂的回收率不低于85%。
中国专家正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电池回收利用深度放电通用指南》的提案已成功立项。 目前已有近40名中国专家活跃在国际标准组织电池相关技术机构中。
位于泉州的一家企业在2024年处理了237吨退役电池,减少碳排放238吨,实现产值2300万元。 回收体系的建设需要覆盖从电池生产到退役处理的全生命周期,涉及原材料供应、电池制造、整车应用、回收拆解和再生利用等多个环节。
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将强化回收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禁止在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使用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产品。 中国专家已活跃于多个国际标准组织,参与电池性能评估和回收指南的制定。
监管部门继续完善标准体系,围绕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余能检测、放电、存储、定向循环等方面推进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 行业需在增长与环保之间找到平衡,以实现真正的循环经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