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急转弯!奥迪撤回2033停售燃油车计划,全球车企集体“倒车”

引言

内燃机的轰鸣未熄,电动化的急刹车已踩到底。

四环标志仍在闪耀,内燃机的轰鸣却比电动马达的蜂鸣更持久地回响在奥迪工厂中。就在今天,奥迪正式宣布撤回其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的激进计划,不再为内燃机设定“死亡倒计时”。

“灵活性才是关键。”奥迪首席执行官Gernot Döllner在接受采访时,将这一决策归因于前任管理层的战略失误。这一决定意味着,2026年起不再推出新款燃油车的承诺已成历史,奥迪燃油车寿命将延长至少7-10年。

巨头急转弯!奥迪撤回2033停售燃油车计划,全球车企集体“倒车”-有驾

01 激进承诺的崩塌

四年前,奥迪曾以壮士断腕的姿态宣布电动化路线图:2026年起全球只推纯电新车,2033年全面停产内燃机。当时的前CEO Markus Duesmann豪言要将奥迪打造成“德国特斯拉”。

市场用冰冷的数据回应了这份雄心。2024年,奥迪全球销量同比暴跌11.8%,在BBA阵营中跌幅最大。其纯电动车销量仅16.4万辆,下降8%,仅占总销量的9.81%。

欧洲大本营更显颓势。德国取消电动车补贴后,奥迪本土市场电动车销量骤降33%。整个欧洲电动车市场在2024年8月销量同比暴跌43.9%,创近三年最低纪录。

今年2月,被视为“电动化起点”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黯然关闭。这座70年历史的工厂因电动主力车型Q8 e-tron销量持续低迷而停产——2023年仅售4.9万辆,2024年进一步暴跌27%,远低于12万辆的年产能。

巨头急转弯!奥迪撤回2033停售燃油车计划,全球车企集体“倒车”-有驾

02 技术短板与市场现实

表面销量数字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技术困境。

大众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的研发滞后,直接拖累奥迪PPE平台首款电动车型Q6 e-tron多次延期上市。原定扛鼎电动化的SSP纯电平台,被迫延迟至2029年才能落地。

与此同时,全球市场呈现割裂态势。当欧洲电动车渗透率徘徊在20%,中国刚突破30%之际,拉美、东欧及中东等地区仍高度依赖燃油车基础设施。

“市场的多样性和波动性要求我们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组合,”奥迪中国在回应中强调,“涵盖纯电动、插混及内燃机车型”。2024年,一汽奥迪全年销量61.1万辆中,国产燃油车占比高达90%(55万辆),助奥迪重夺国产燃油豪华车份额第一。

巨头急转弯!奥迪撤回2033停售燃油车计划,全球车企集体“倒车”-有驾

03 新战略:双轨并行

燃油与电动并行的务实路线成为奥迪新选择。

在产品层面,2024-2026年间奥迪将推出一系列全新内燃机及插混车型,覆盖至少未来7-10年的市场需求。高性能RS系列确定保留,下一代RS6预计搭载插电混动系统。

产品线同时精简:淘汰A1和Q2入门车型,使Q3与A3成为新入门级;轿车旗舰仍为A8,SUV阵营则由Q7、Q8及规划中的Q9构成高端矩阵。

电动化并未停滞。一款A3级别的纯电动车将于2026年推出,奥迪还将主导大众集团大型车型的SSP平台开发——这个曾计划纯电专用的平台,已改为油电兼容设计。

奥迪F1车队的参赛经验也将反哺民用车,其混合动力系统管理和效率技术有望提升公路车型性能。

04 中国特供的激进面孔

耐人寻味的是,奥迪在中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激进姿态。与华为合作开发智驾系统,推出轴距加长105mm、电池扩容至107kWh的Q6L e-tron,续航达700公里。

更与上汽集团合作打造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电动品牌“AUDI”。这种“全球保守、中国激进”的双轨战略,折射出奥迪对不同市场的精准把脉。

巨头急转弯!奥迪撤回2033停售燃油车计划,全球车企集体“倒车”-有驾

05 传统巨头的集体回调

奥迪的战略转向并非孤例,而是传统车企阵营的集体共识重构。

宝马CEO齐普策直言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奔驰悄悄保留AMG燃油性能车血脉;丰田章男屡次质疑纯电路线的绝对性。

行业巨头们正形成新共识:三台混动车减排效果相当于一台纯电车,成本却更低。减排不等于电动化,可持续性需全生命周期考量。

“大象转身的关键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如何避免跌倒。”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言,奥迪们的战略回调是为过热的电动化叙事注入一剂清醒剂。

巨头急转弯!奥迪撤回2033停售燃油车计划,全球车企集体“倒车”-有驾

结语

奥迪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工厂关闭时,流水线最后的Q8 e-tron闪烁着金属冷光。这座曾被视为“电动化起点”的工厂,如今成为转型阵痛的纪念碑。

当新势力高歌猛进时,传统巨头在产能、成本与消费习惯的迷宫中,选择了更迂回的路线。奔驰保留AMG血脉,宝马延长燃油平台寿命,丰田构建混动、氢能、纯电三维路线。

这场电动化马拉松的赢家,或许不是跑得最快的选手,而是最懂得调整呼吸节奏的智者。内燃机与电池的共生时代,比预期更漫长。

市场最终会证明:没有绝对的路线正确,只有对用户需求最深切的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