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一聊起汽车,好像绕不开一个牌子——比亚迪。
这个现象特别有意思,感觉就在很短的时间里,大家对它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拿前阵子来说,比亚迪刚发布了第五代混动技术,宣称一箱油能跑2100公里,这消息一出,很多人都惊了,觉得国产车真是争气。
可没过几天,它又接连推出一系列“荣耀版”车型,价格一下子降了好几万,直接把同价位的车打蒙了。
这下可好,网上彻底炸开了锅。
一部分人拼命夸,说这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是民族工业的骄傲;另一部分人则使劲骂,把十几年前“模仿”的老黄历翻出来,甚至连车漆颜色、内饰设计都成了被嘲笑的对象,说它“土气”、“没品味”。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个汽车品牌,怎么就能引起这么大,而且这么两极分化的讨论呢?
其实,要把这事儿看明白,不能只听网上吵架,得把几个关键问题掰开揉碎了看。
首先,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比亚迪凭什么敢这么降价?
它是不是在亏本赚吆喝,打肿脸充胖子?
要解答这个疑问,就得聊到一个词,叫“垂直整合”。
这个词听着挺专业,其实说白了,就是“从种地到上菜,一条龙全包了”。
我们想象一下,开一家餐厅,一种模式是所有食材都去市场上采购,青菜、肉、调料,价格都是别人说了算,利润空间自然就薄。
另一种模式是,餐厅自己有农场,自己种菜、自己养猪、自己做酱料,成本就能控制在自己手里。
比亚迪走的,就是后面这条路。
一辆新能源车,最关键、最值钱的部分,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俗称“三电系统”。
很多车企,包括一些响当当的国际大牌,它们的模式更像是组装电脑,电池是A公司买的,电机是B公司买的,控制芯片是C公司买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省事,但坏处也显而易见,就是核心技术和成本命脉都捏在别人手里。
比亚迪不一样,它从做电池起家,所以核心的刀片电池是自己造的;电控系统里最关键的IGBT芯片,它也是国内少数能自产的企业;电机同样也是自家的。
甚至,连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检测设备,它都在追求自己研发制造。
当一家企业把几乎所有的核心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年销量突破了三百万辆这个惊人的数字时,规模效应就体现出来了。
自己生产一个零件的成本,可能远低于从外面采购的价格。
这就好比你家包子铺,一天能卖出几万个包子,那每个包子的面粉和肉馅成本,自然就比旁边一天只卖一百个的小摊要低得多。
所以,当比亚迪把秦PLUS DM-i的价格降到7.98万起步时,它并不是在赔钱甩卖,而是在把通过技术和规模优势省下来的钱,实实在在地让利给消费者。
这与其说是“价格屠夫”,不如说它是在用一种极其强硬的方式,告诉整个市场:依靠品牌溢价和老旧技术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可能要结束了。
说到这,很多人心里的另一个疙瘩就冒出来了:技术再厉害,不也是从“抄袭”起家的吗?
特别是“抄袭丰田混动”这个说法,流传得特别广。
我们得承认,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比亚迪确实有过模仿的痕迹,比如当年的F3车型,外观上和丰田花冠非常相似。
这是一个事实,也是很多后发企业在起步阶段难以避免的过程,关键在于后来有没有走出自己的路。
如果今天还拿这个说事,就有点像揪着一个已经考上名牌大学的优等生,反复说他小学时抄过作业一样,意义不大了。
因为在核心的混动技术上,比亚迪的DM系统和丰田的THS系统,从根本的逻辑上就不是一回事。
丰田的混动核心是“功率分流”,追求的是极致的省油和行驶平顺性,发动机和电机总是在一种高度协同的状态下工作。
而比亚迪的DM技术,特别是发展到如今的第五代,它更像一个“全能选手”。
在市区里,你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电动车开,完全不烧油,安静又省钱;需要长途旅行时,它可以切换到增程模式,发动机只负责发电,驱动车轮的还是电机,保持电车的驾驶感受;而在高速上需要超车时,发动机和电机会一起发力,提供最强的动力。
这种“可纯电、可增程、可混动”的灵活架构,是丰田混动所不具备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数据,百公里2.9升的亏电油耗,超过2100公里的综合续航,这些硬邦邦的数字,已经把它推到了全球混动技术的最前沿。
当你的技术已经能在多个维度上实现超越时,“抄袭”的帽子自然也就戴不住了。
可以说,在插电混动这条赛道上,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学习者,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之一。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那些关于“审美”和“档次感”的争议。
确实,很多人觉得比亚迪的车标不好看,内饰设计不够新潮,车漆颜色也偏向稳重,缺乏一些年轻、时尚的元素。
这一点,相比于那些以设计见长的新势力品牌,比亚迪确实有自己的风格,或者说,有自己的取舍。
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对于绝大多数花十来万块钱买车的普通家庭来说,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一套酷炫的内饰氛围灯,还是一个在冬天不会打对折的真实续航?
是一个听起来很有格调的品牌故事,还是一个皮实耐用、保养便宜、能踏踏实实开上好几年的可靠工具?
答案其实很明显。
中国最广大的汽车消费群体,他们的需求是非常务实的。
他们需要的是一辆安全的车,能为家人遮风挡雨;一辆省钱的车,能降低日常的出行成本;一辆可靠的车,不用三天两头往修理厂跑。
比亚迪的成功,恰恰就是因为它抓住了这个最根本、最朴素的需求。
它可能在“面子”上做得不够完美,但在“里子”上给得非常足。
刀片电池把安全性放在了首位,混动技术把省油和长续航做到了极致,而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又让这一切的拥有成本变得不再高昂。
当一个消费者发现,用买一辆合资品牌入门级燃油车的钱,就能买到一辆技术更先进、使用成本更低、配置也差不多的国产新能源车时,选择的天平会如何倾斜,就不言而喻了。
那些在网上争论不休的品牌调性、设计美学,在每个月实实在在省下的几百块油钱面前,显得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所以,比亚迪风评的转变,并非偶然,它是技术积累、市场策略和对消费者心理精准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