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圈大局已定,海外市场厮杀升级

中国车圈大局已定,海外市场厮杀升级

前阵子群里又吵起来,说什么“国产车还没分出胜负”,我心想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嘛。国内的汽车混战其实早就收官了,谁能笑到名单基本写好了。日本那几家在中国都快看不见影了,剩下就是淘汰和并购赛跑——说白了,这些年价格打得凶,其实背后全是技术升级。

中国车圈大局已定,海外市场厮杀升级-有驾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去修车店换空调滤芯(顺便吐槽一句,现在有些新款国产电动车的空调滤芯位置设计得贼尴尬,一不小心卡手),技师老王边干活边念叨:“你看看现在榜单,那几个牌子半年卖不到10万台,还想混?等着被大佬们收拾吧。”他这话听着糙,但真没错。

其实我们这些用惯国产新能源的人都清楚,有些冷门配置在国内根本没人提,比如座椅通风加热组合、自动泊车辅助,在欧洲反倒成标配。邻居小张前两天刚提的新电动SUV,他爸一上来就问:“为啥没有方向盘加热?”小张憋半天才说,“国外有,这批次国内没给配。”可见厂商出海也会根据地头调整配置,不像咱们以前觉得出口都是减配版。

中国车圈大局已定,海外市场厮杀升级-有驾

说回正题,现在主流观点很统一:中国市场撑十个品牌绰绰有余,多了自己卷死自己。这几年一直有人喊:卷赢中国,就能横扫全球。我之前以为是吹牛,看今年1-5月乘联会数据才服气——出口量涨到198.8万辆,比去年多7.4%。比亚迪更夸张,上半年海外卖出去47万台,据销售讲,今年底冲80万应该问题不大。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比亚迪在巴西建厂那事儿。今年7月初首辆新车下线,我朋友圈好几个做零部件外贸的小伙伴都发喜报,说订单排满队。有意思的是,比亚迪这工厂据说还特意请当地工程师参与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南美湿热气候和烂路情况。据他们售后经理讲,本地化生产后故障率明显下降——之前进口车型底盘护板经常被石头刮花,现在直接加强钢板厚度解决问题。这种细节,你要不是身处行业根本不知道。

中国车圈大局已定,海外市场厮杀升级-有驾

东南亚那边也挺精彩。我大学同学阿伟现在泰国开出租,他天天吐槽日韩合资慢慢退场,新来的纯电动“连保养费都省了一半”。他说当地人最关心续航和充电桩覆盖,而不像咱们天天琢磨智能座舱啥的。他还专门拍视频给我看,说自助洗车点越来越多,因为纯电动车底盘密封性好,高压水枪冲一下不用担心进水,这跟他当年开的日系油改气完全两码事。

欧洲则完全另一套打法。朋友在德国留学,说最近买辆国产新能源SUV,每次去超市停车,总有人围观问是不是“中国制造”。不过她抱怨过一次,“高速公路限速段起步太肉”,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厂家为了欧盟标准把动力输出做了限制。不少人可能不知道,为适应各国法规,中国品牌常常要针对每个国家重新调校软件系统,有时候甚至连雨刷间歇时间都会微调,不然验不过关。销售群里还有人爆料,有家老牌企业曾因尾灯光源亮度偏高差点被罚款,只能临时返工改造,这种八卦一般媒体懒得报道,我们圈内传疯了。

中国车圈大局已定,海外市场厮杀升级-有驾

再扯远一点,我表哥前年带团去智利考察,他回来就感慨:“你别以为南美落后,人家选新能源眼光贼毒辣!”他说巴西市场原来全是美国、日本二手货堆出来的,如今突然冒出一堆崭新的中国纯电轿跑,而且支持OTA远程升级。本地司机一开始还担心电子系统难伺候,用久发现只要按周期检查高压线路、注意防潮,其实比传统燃油机省事不少。他们甚至拿来跑长途拉水果,表哥亲眼见过用原装拖钩拉满载货柜,从圣保罗一路开到港口,也算另类用法吧……

当然啦,并非所有品牌都有勇气走出去。有些企业老板还是犹豫,总想着守住老摊子,可惜机会转瞬即逝。“你看谁敢第一个吃螃蟹,就能分蛋糕。”这是维修站李师傅挂嘴边的话,也是这些年汽修行当对变革最大的体会之一。当初他坚决不碰新能源汽车维修,如今专门搞高压检测,还教徒弟怎么拆三元锂包,都快成专家级人物。一代人的变化啊!

中国车圈大局已定,海外市场厮杀升级-有驾

最后补充一句趣闻:据群友私聊爆料,比亚迪巴西工厂投产初期闹过乌龙,当地社交媒体谣传设备污染环境,被环保部门突击检查结果啥问题没有,还登报澄清。这种插曲隔三差五就冒出来,不过对于习惯各种风浪的中国制造也算正常操作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