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汽车圈里可真是炸开了锅,一件事儿闹得比什么都热闹,那就是懂车帝发布的那个冬季智能驾驶测试。
本来吧,一个汽车媒体做个测评,大家看看热闹,参考一下就完事了。
可这次不一样,测试结果一公布,立马就在网上掀起了滔天巨浪,尤其是开问界汽车的朋友和广大支持华为技术的网友们,直接就坐不住了,纷纷站出来提出质疑,整个互联网都围绕着这场风波吵翻了天。
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汽车测试了,更像是一场关于标准、公平和信任的全民大讨论。
大家伙儿争论的焦点,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就集中在三个非常具体、谁都能看明白的问题上。
如果懂车帝能把这三个问题坦坦荡荡地解释清楚,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那么他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自然就能立住脚,可偏偏在这几个关键点上,他的回应显得有些含糊,让大家心里的问号越来越大。
咱们先来说说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一个争议点,那就是测试车辆的跟车距离问题。
这事儿说白了,就像是考试的时候,给不同的考生发了难度不一样的卷子,最后却放在一起排名,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懂车帝发布的测试视频里,有一个环节是模拟前方车辆突然紧急转向避开障碍物,考验后方测试车辆的自动紧急避让能力。
有非常细心的网友,拿着放大镜一帧一帧地看视频,结果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在测试华为加持的问界M9时,视频画面显示,问界M9距离前方那辆作为参照物的车,大概有七十米的样子。
这个距离在城市快速路或者高速上,其实已经算是比较近的跟车距离了,留给车辆系统反应和决策的时间非常紧张。
然而,当镜头切换到测试特斯拉Model Y的时候,同样的项目,跟车距离却明显拉长了,目测大概有一百一十米左右。
这一来一回,中间差了足足四十米。
这四十米在智能驾驶的世界里意味着什么?
在时速几十公里的情况下,多出来的这四十米,就是多出来的一到两秒钟的黄金反应时间。
智能驾驶系统依靠传感器感知环境,然后由芯片和算法进行计算,最后控制车辆做出反应,整个过程都是以毫秒来计算的。
多给它一两秒,就等于把一个高难度的突发状况,变成了一个有充分准备的常规操作。
问界在七十米的距离内,系统迅速判断出紧急刹车可能不是最优解,于是选择了向左打方向盘进行避让,这个操作在现实中非常符合逻辑,既能避免碰撞,又能最大程度保持车辆稳定。
可是在懂车帝的评价体系里,这个果断的决策却被贴上了“策略过于激进”的标签。
反观特斯拉,因为它有一百一十米的超长反应距离,所以它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慌不忙地把车刹停。
这就好比一个考反应速度,另一个考刹车性能,测试的项目本质都变了。
所以大家最想问的就是,为什么在同一个测试项目里,两辆车的起始条件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这个测试标准到底是怎么设定的?
如果连最基本的控制变量都做不到一致,那测试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又从何谈起呢?
接着说第二个疑点,这事儿就更添了几分悬念。
就在问界M9进行测试的关键时刻,它车内的中控大屏幕上,突然跳出了一条系统提示,内容大致是说“激光雷达被遮挡”。
这行字一出来,可把网友们给看愣了。
咱们得知道,激光雷达对于现在的高阶智能驾驶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就像是车辆的超强眼睛,能非常精确地感知周围物体的距离和形状,尤其是在识别一些不规则障碍物或者是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它的作用是纯视觉摄像头方案很难替代的。
可以说,它就是智能驾驶系统安全冗余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这么一个决定生死的关键测试中,这双“火眼金睛”居然被提示“遮挡”,这不就等于让一个神枪手在射击前,被人用布蒙上了眼睛吗?
这车还怎么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于是各种猜测就来了,是不是测试前有人故意没把激光雷达擦干净,或者上面贴了什么东西?
面对汹涌的质疑,懂车帝很快给出了回应,说他们确认过,激光雷达本身是干净的,没有被遮挡,屏幕上的提示是系统的一次“误报”,并没有影响实际测试。
这个解释,坦白说,很难让大家满意。
首先,即便是“误报”,那也说明车辆的软件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不稳定的问题,这本身也算是一个值得记录的产品表现。
更重要的是,在公信力受到挑战的时候,光靠一句话是没用的。
你说没遮挡,大家凭什么相信你?
最有力的回击,就是把测试的全程原始视频,包括车内、车外多个角度的录像,原封不动地放出来。
让所有人都能亲眼看到,测试准备时激光雷达是什么状态,测试过程中它有没有异常,出现提示后测试人员又是如何处理的。
只有公开透明,把所有证据都摆在桌面上,才能真正打消大家的疑虑。
现在这种只给结论不给过程的做法,只会让人觉得是在刻意隐瞒什么,反而加重了不信任感。
最后这第三个问题,也是大家在视频里看得最清楚、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测试员那双紧紧抓住方向盘的手。
视频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当问界M9的系统做出向左变道避让的决策时,驾驶位上的测试员,两只手死死地攥着方向盘,那个姿势非常用力,关节都有些发白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是在“随时准备接管”,而是在和方向盘进行一场“力量的搏斗”。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对劲。
按照智能驾驶测试的规范,安全员的手应该是轻轻地虚搭在方向盘上,保证在极端情况下能迅速接管,但绝不能对方向盘施加任何实质性的力量,以免干扰车辆的自主决策。
而视频里测试员的这个动作,传递出的信号是极度的紧张和不信任。
懂车帝对此的解释是,驾驶员的手只是虚扶,绝对没有施加外力进行人工干预。
这个说法从道理上就很难讲通。
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意识地把方向盘抓得那么紧?
一定是他感觉到了危险,或者他对车辆接下来的动作没有信心,身体已经本能地进入了准备对抗的状态。
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矛盾:懂车帝的解说词在批评问界的避让动作太“激进”,而测试员的肢体语言则在告诉我们,他觉得这个动作“太危险,快要失控了”。
如果这套系统真的足够可靠和智能,测试员应该是以一种放松和观察的心态看着它完成一系列操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表现出强烈的不安。
这种嘴上说一套、身体做一套的表现,让“没有人工干预”的说法显得非常苍白。
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测试员的主观情绪和对这套国产系统的潜在不信任感,是否已经影响到了他对整个测试过程的评判?
这三个问题,一个关乎测试的公平性,一个关乎过程的透明度,一个关乎评价的客观性,每一个都直指一个专业测评机构的命脉。
现在皮球踢到了懂车帝这边,大家都在等着一个坦诚、详尽、有理有据的回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