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上半年的结束,各大车企纷纷交出了销量“半年报”。六大车企2025年上半年销量总和为879.29万辆。同期,上汽则交出了一份充满“新气象”的答卷!
数据为证:仅仅今年6月份,上汽集团销售整车36.5万辆,同比增长21.6%;1-6月份整车批售205.3万辆,同比增长12.4%。今年以来,上汽单月销量实现同比“六连涨”,终端零售交付达到220.7万辆。
面对新赛道这一未来,上汽更是大展身手。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达到64.6万辆,总体同比涨40.2%。面对当前“刀刀见血”的车市,上汽的这一数据显得更为难得。
上汽,这家“摇篮”级别的汽车巨头,面对汽车行业逻辑的彻底重构,没有固步自封,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果断“固本培元”“刀刃向内”,在坚守行业初心的基础上,一手抓精准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安全的基础上“拉满”科技,并在多领域做到了行业顶流;一手抓上下游生态伙伴的共赢,打破一切不合理的藩篱,充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彻底打通企业内外部链条,实现“美美与共”,形成“五指攥拳”合力,实现“懂车懂你”的上汽。

攥拳第一招
大乘用车“破茧成蝶”
现在一个物理学名词“熵增”,被越来越多用到社会领域。具体而言,一个封闭体系,如果既不内部变革,也不和外界交流,最后必然走向一潭死水。避免“熵增”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刻不停引入“活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而如何引入活水,考验着企业“顶层设计”的智慧。
毋庸讳言,作为一家走过70年历史的老牌车企,上汽在此前的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受到“熵增定律”的影响,从去年8月开始的“大乘用车”改革,正是上汽的一场“顶层设计”。不但展现了上汽决心摆脱“熵增”魔咒,“固本培元”变革的决心,更是面向未来行业竞争的一张宣言书!
大乘用车板块,整合了上汽乘用车(荣威、飞凡、MG)、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等5大关键业务单元,在组织整合、品牌定位、资源协同等多个维度来一次“大手术”,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实现从产品定义到供应链管理的全链条打通,是上汽应对行业变革、推动自主品牌崛起的系统性工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组织结构的变革,必然伴随着人的变革。在整合过程中,上汽集团将干部竞聘作为激活队伍的“关键一招”,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竞聘上岗改变的不仅是集团的组织架构,更使得集团的“精气神”由此焕然一新,为在市场劈波斩浪积蓄了“弹药”和动能!
既然是竞聘,就要向“一团和气”说不,让“刺刀见红”成为应有之义。近年来,上汽集团通过设立“首席工程师”等机制,持续加大内部领军人才培养。同时,实施“百日百人”领军人才专项招聘行动,快速集聚关键技术和营销精英。目前,集团领军人才库规模较三年前已实现翻番,为技术攻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自2024年8月起,上汽集团推动干部竞聘上岗工作,打破传统国企“论资排辈”的桎梏,以此来深度激发团队活力。这种活力,在“SAIC尚界”等重点项目中加速释放,推动“SAIC尚界”合作项目跑出“加速度”,赢得合作伙伴“效率惊人”的赞叹。此外,在汽车行业浪潮推动下,上汽集团的人才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研发人才占比提升至17.5%,软件人才较五年前增长了近50%,高技能人才占比超过35%。
新的“精气神”树立了,效果自然立竿见影!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上汽集团首次向媒体全面梳理自主品牌矩阵,赋予每一款品牌全新定位,其中自然也包括大乘用车板块!
按照集团规划,荣威品牌以“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的国民车”为定位;MG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同时发力,在海外市场,依托上汽Glocal(全球+本土)战略,利用先发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车型“全家桶”。智己汽车,定位高端智能电动领军者,是上汽品牌向上的践行者、创新技术的先行者,行业时尚前沿黑科技,智己品牌都会先行先试。
这么多的品牌虽然各有定位,但汽车研发底层逻辑,必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果各自为政,难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机会的延误。在全新的大乘用车理念下,各品牌的核心研发资源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集中统一协调,避免了以往“重复造轮子”带来的无谓内耗,集中优势兵力攻关,实现资源共享,大幅提升研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在智能化用户体验层面,上汽深谙“闭门造车”行不通,大乘用车体系积极拥抱开放合作,与顶尖的生态伙伴进行共创。以智能座舱为例,上汽正在与华为、阿里巴巴、OPPO、火山引擎等一系列科技巨头深度合作,引入其强大的语音交互、生态应用、场景引擎能力。而这种引入,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结合上汽对汽车场景和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进行深度定制与融合开发,实践“走进用户心,上汽最懂你”的信条。
智能化竞争的核心战场之一是AI能力。荣威选择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的“豆包”大模型展开深度战略合作。未来的全新荣威“AI汽车”,将具备强大的场景化主动服务能力。系统可实时感知天气、路况、用户习惯等多维度数据,自动适配场景需求,让汽车不仅“听得懂”,更能“想得深”“学得快”,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智能体验同时,也显示上汽深耕AI的决心。
大乘用车体系的建立,是上汽“刀刃向内”改革决心的体现,它打破了内部的“部门墙”和“品牌墙”,初步实现了研发资源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后续产品力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技术底座。这是其“攥拳”的关键一步。

攥拳第二招
科技为利剑,铸就星辰大海
大模型已经成为汽车显学,背后是智能化和电动化滚滚浪潮不可阻挡。行业不乏追求炫酷概念和短期噱头的现象,如何守住造车“初心”尤为珍贵。面对行业变局,上汽坚决不搞“花架子”,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以科技的力量,展现上汽的造车“定力”。
无论车厢的装饰有多么豪华,也无论融合了多少黑科技,“安全”应该永远是一辆汽车的底线。面对市场的瞩目,上汽在这两个方面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背后是长期深厚科技积累,更离不开“安全,是平权的底线”这一核心价值观!
如何将撞车的风险降到极低,伤害程度降到极小?上汽依托自身深厚技术积累,构建了一套独有的“三部曲”体系,实现从“钢筋铁骨”的被动防护,到“防患未然”的主动智能:在不怕撞的阶段,上汽构建了自主可控、成熟可靠的数字智能技术,通过全维立体防护来保护乘员;不会撞的主动安全,则是全栈自研中央协调运动控制VMC和线控执行系统,实现对车辆运动轨迹的控制,实现安全保障从99%向99.999%的进化;最后的万分之一,上汽以引领未来的主被动安全相结合的应对方案,守护“万一撞了也不怕”的这份安心。
面对智驾行业的各种旋涡,上汽没有“因噎废食”,而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拥抱智能化。同时,针对各种智驾技术各有千秋的现实,上汽并不追求单一技术路线的“独木桥”,而是打造开放的智能“全家桶”。通过自研与合作并举的方式,整合行业头部技术资源。
“全家桶”里,包括与多家行业巨头合作,覆盖从L2到L4的辅助驾驶系统;与各种品牌手机生态适配的智舱系统;可实现线控转向、原地掉头等功能的智能底盘系统。同时努力搭建更多交互平台,让用户声音转化为产品基因。
电池,是新能源车“三电”核心之一,电池安全,几乎是新能源车安全的核心。每当发生电池自燃事故,总是牵动着社会的神经。而2026年开始的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新规,正是为了回应市场的这一核心关切。对于电池安全,上汽制定了高于国标30%的安全标准,进行了6倍于国标时长的极限测试,旗下“魔方”电池累计交付超50万台,达成行业唯一“零自燃、零热失控”安全表现。
固态电池以其安全和动力方面的双重优势,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对于这一长远的未来技术制高点,上汽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魄力,今年4月10日上汽之夜活动上,上汽向行业内外宣布,新一代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装车。一旦这一目标实现,不仅是上汽的成就,更是新能源产业的一次飞跃!
合资板块是上汽的重要支柱,对上汽今天的成就功不可没的同时,也因历史关系的错综复杂,成为本轮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这一轮变革中,上汽全面审视用户需求,自主赋能合作基础上,中外方团队深度合作参与研发、定义产品,不但做“接受者”,也做“输出者”,开创“合资2.0”的新纪元。
以上汽大众为例:今年四月,上汽大众首款融合上汽全新座舱技术的奥迪新品牌AUDI E5 Sportback亮相上海国际车展,刚一亮相,其全新的“AUDI”车标就引起了业界内外关注——标志的革新,不仅仅意味着全新品牌的横空出世,更体现了上汽集团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转变。是变革后的上汽,实力跃升的生动注脚!

攥拳第三招
“美美与共”,全面开放共赢
时光回到1990年,上海汽车拖拉机联营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标志着上汽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启,“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率达到60%,年产能从3万辆提升到6万辆。
同一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针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处,写下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箴言。其中“美美与共”是箴言的核心,意在鼓励不同文化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借鉴,携手共赢。“桑塔纳”轿车的辉煌,表明“美美与共”是上汽写在骨子里的基因。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织,不同文化间的“美美与共”,同样适用于企业。上汽,正在打破传统的“门户之见”,在“平权”思想的大旗下,尊重多元技术路线,以此构建“健康共生”的产业生态,为“攥拳”发力提供关键支撑。
例如,积极主动地与不同领域的巨头建立长期、深度的战略联盟。除了本文前述的合作外,还在芯片、操作系统、核心零部件(如电池材料、电机电控)、充换电基础设施等领域广泛布局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不再是简单的买卖或项目制,而是深入到技术联合开发、标准共同制定、数据共享、资本联动的层面,已经超越了单纯“造好车”的层次,在“懂车懂你更懂生态”的目标下,共同构建跨产业、多技术融合的“新汽车生态1.0”。
正所谓“独行者快,众行者远”。汽车行业一些百年巨头长盛不衰的“秘诀”之一,就是通过和上下游产业链“大小伙伴”们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技术与资源的共享,不但“同安乐”,而且“共患难”,形成“抱团”文化,以此构建信任默契,共享行业红利。变革者上汽,也正走在这样一条康庄大道上!
具体而言,在联合前文所述“大伙伴”——各行业巨头的同时,上汽也深知,健康的产业链离不开广大中小供应商“小伙伴”的稳定支撑。为此,上汽通过技术协同、金融支持、数字化提效及绿色转型等举措,系统性赋能中小供应商,彰显了其作为行业“链主”的责任担当同时,也赢得了供应商的信任与长期合作意愿,提升了整个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协同效率。
彰显担当的智慧,除了惠及上游供应商,还有下游经销商:以上汽乘用车为例,目前正推进“能力生态赋能体系”落地,同时通过动态返利机制、供应链金融支持等手段助力合作伙伴降本增效。通过构建“授人以渔”的赋能框架,旨在让经销商不仅通过现有政策获得市场红利,更依托数据驱动工具与标准化运营体系,逐步实现从“被动接单”到“主动获客”的能力升级。

尾声
汽车产业的转型之路道阻且长,喧嚣的市场中,充斥着各种纷纷扰扰。回望这大半年的革新,上汽的底气在于:在巨变中守住了“固本培元”的定力(死磕技术、打磨体系、夯实品质);在变革中展现了“敢为人先”的勇气(拥抱AI、发力固态电池、坚定开放生态);更依托数十年造车积累的深厚“家底”和对汽车产业规律的深刻认知。
“五指攥拳”的战略,正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将内部的壁垒推倒,将外部的伙伴拉近。通过整合业务部门、追逐前沿科技、开放生态构建等实操,共同推动“上海智造、中国品牌、全球品质”的持续进化与升维。
上汽集团这场“活水”转型,正在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突围,提供一个值得深入观察的样本。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