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国内汽车行业的新闻特别扎心,尤其是在抄作业这事上,真是越抄越精彩。记得一位同行说,你看国外车企,抄作业都抄得堂皇正大,还能在市场上笑得风生水起。这背后藏着谁都能看得出来的知识点:散件组装,比起偷偷换标更靠谱,反而还能合作愉快、共赢,至少多点透明。
我一边开着自己那用料实在,没什么花架子的日系车,一边看那些国际大事。比如最近的法拉第未来FX SuperOne,宣说自己是全球首款用纯电驱动的E-AI MPV。对比起来,我那辆十年前买的别人推荐的性价比之王,光是能用的芯片、上面这点电子,和FX的巨屏比,差一大截。
一开始有人质疑:这车像极了长城魏牌高山9(我还数过屏幕的尺寸,估算大约是12英寸左右,实际用起来还挺顺手的,虽然没多花时间细琢)。有人跟我讲:这不就是照抄的嘛。我心里咯噔一下,想不到设计那么经典,能媲美一些国产品牌的外观复刻。
但听到魏建军的回应,我算是明白点啥:他说用散件组装,其实是明说:我们没有参与你的研发,可能就是用现有的产品拼拼凑凑。重点在这个散件,我猜,是类似苹果的拼装能力——不同供应商提供模块化零件,然后拼成一辆完整的车。也不难理解:中国供应链的极大收益点,就是零件的碎片化合作,而不是那种大包大揽、一条龙自产自销。
这一点,我觉得挺现实。因为研发的门槛太高,像我们普通的工程师,无论你包工头怎么吹,能拆一台车、改个外观,已经算厉害。谁都知道,研发出来的原创产品,背后是连续不断的迭代,成本也不比拼装的低。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老照片,是和一位修理工聊天,那人说:维修方面,拆散拼装的车子反倒方便多了。他指的是,零件出问题,换个散件,或者倒腾一下,成本稳定。
说到这,我突然思考:是不是国产车能走得更远,不在于我设计创造,而在于我组装链条。你问我:这是不是太草率?其实我自己也在犹豫,毕竟,创新不是拼装就能等价替代。可没有一家品牌,能靠靠山持续原始创新。
我心里还琢磨:国外市场上的品控是不是也建立在这种散件合作的基础上?我猜(这也就猜一圈,没有啥数据基础),他们的供应链已经成熟到可以做到,零件不带调剂。这倒是靠谱,毕竟那边也有企业,可以承担起仓库、物流、品质把控。
但回头想,也不是所有的散件拼装都能成功显示出优势。比如保险杠最容易刮的地方,装个屏幕,用心设计的?我试问:你看那设计真的合理?不知道设计师怎么想的,称得上好用、长久吗?调侃归调侃,设计可不是玩拼图。
说到这,我也有个疑问:豪华品牌是不是还在伪装自己在自主研发?抛开品牌标签,其实大部分车,核心技术都来自供应链的集体合作。这不是摘桃子,而是把果子变成馅料再包饺子。
这里我想强调:合作愉快,合作共赢,不假。但有一个底线在:别把拼装变成抄袭。我还记得一个朋友,常年在4S店岗位上,他说,车企其实都在拉皮、改造,真正的创新,少得可怜,听完我还想笑。没想到,后来又看到一些国外公司,借助中国的供应链,也在快卡,快拼,比拼雷厉风行。
有时候真觉得,技术没有那么难,难的是守规矩。比如贾跃亭炒作自己研发,实际上也只是买买买、拼拼拼。我没细想过:他是不是想在拼装里挤出点自我技术,作为噱头?(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琢磨:国产车靠拼装走到今天,是不是几年前就已经算成熟了?就像做菜,用现成的料,能做出好味道才是真本事。其实我心里早就有底:最终,靠的还是供应链的技术壁垒和效率。
可是你会问:那自主创新在哪儿?哎,很多车企的创新其实只是换个包装——换了个车标、换了个造型,似乎就焕然一新。但实际上,核心技术还在国外品牌和供应链手里。还是那句话:靠自己研发固然重要,但敢用合作散件也一样能赢,反正市场来看,老外最爱便宜拼装+高性价比。
我有个朋友说:你看,老外都订爆了!1万多订单,证明高山9的设计和性能,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这才是硬道理。设计、性能都能打,市场才会买单。而这底层逻辑难不到,难的是,你到底要不要承认自己其实是在拼拼凑凑。
临场我又想:这牌子到底还能干多久?继续走散件拼装的路,还是会被消费者识破?还是说,散件能一直支撑起一片天。毕竟,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再多模型换个包装,也难说永远不败。
说到永远,我不自觉地又看看车底盘,那个平凡到几乎被忽略的细节。原本觉得:拼装车就像拼乐高,够大小、够形状,能不能动得快、跑得远,才是真的难题。
这中间,谁能告诉我:未来的车,是拼「零件的堆积」还是自主创新的爆发点?还是我们早就惯了拼拼凑凑的有趣游戏?
这天我坐在车里,望着远处忙碌的供应链工厂,心里知道:技术是一回事,但你信不信这车能跑多久才是真正的问题。你会怎么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