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外企君小编 图 | Spencer Davis
“5月11日,一则“丰田计划收购哪吒汽车”的消息在社交媒体疯传,引发市场热议!”
——
尽管丰田中国品牌沟通部部长徐一鸣迅速回应称“真没听说哈!”,但传闻背后折射出的,是双方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层困境与战略焦虑。
哪吒汽车作为曾经的造车新势力“黑马”,2023年销量一度突破18万辆,但2024年销量腰斩至6.45万辆,2025年1月更是暴跌至110辆,同比下滑97.76%。资金链断裂、供应链停摆、拖欠供应商60亿元货款等问题,使其陷入“生死存亡”的危局。而丰田虽为全球汽车巨头,但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却难掩尴尬——其2025年推出的低价电动车型铂智3X销量未达预期,市场份额被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挤压。
这场看似“不实”的传闻,实则暗含双方互补的可能性:丰田亟需借助本土企业加速电动化布局,哪吒则渴望“白衣骑士”救命。
哪吒汽车的困境并非一日之寒,其崩塌轨迹暴露了新势力造车的多重隐患:
①财务黑洞与信任危机
三年累计亏损183亿元,拖欠供应商60亿元货款,股权被冻结超11亿元,创始人方运舟因债务纠纷被限制高消费。国资股东(如南宁、宜春、桐乡国资委)对创始团队失去信任,E轮融资因估值缩水80%而搁浅。
②供应链崩盘与生产停摆
桐乡工厂短暂复工却未复产,因零部件短缺导致工人“只能打扫卫生”。泰国政府补贴政策要求本地化生产,若无法达标需退还数亿元补贴,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
③用户信任瓦解
车机断网、App宕机、远程操控失效等问题频发,甚至因“流量欠费”导致系统瘫痪,品牌口碑几近崩盘。
丰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挣扎,使其不得不寻求突破:2025年一季度,丰田新能源车型销量未进入中国市场前20,混动战略收缩后亟需纯电车型补位。长期押注氢能与混动,导致纯电领域布局滞后。收购哪吒可快速获取三电技术、供应链资源及生产基地。中国新能源市场“内卷”加剧,自主开发周期长、成本高,收购本土企业或成捷径。
若交易成真,丰田可利用哪吒的浙江桐乡、江西宜春、广西南宁三大生产基地,规避外资车企在华独资生产的政策限制,同时借助其国资股东资源,深化地方政府合作。
尽管逻辑上“各取所需”,但实际交易面临多重阻碍:哪吒估值从423亿元暴跌至60亿元,国资股东要求优先清偿债务,供应商债转股协议尚未完全落地,丰田若接盘需承担巨额债务风险。南宁、宜春、桐乡国资委合计持股近50%,且通过供应链绑定深度介入运营。外资收购需平衡地方利益,谈判复杂度极高。哪吒的技术积累集中在低端市场,与丰田品牌调性差异显著。若定位不清,可能反噬丰田在华形象。
哪吒的困境是中国新能源市场“淘汰赛”的缩影。2024年以来,威马、高合等品牌相继倒下,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对跨国车企而言,收购本土濒危企业或成“抄底”机会,但需警惕以下风险:外资控股需通过反垄断审查,且可能面临技术转让要求。日企保守决策与本土新势力的激进风格难以兼容。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远超预期,单纯产能收购未必能赢得未来。
尽管丰田否认传闻,但资本市场对“收购叙事”的热衷,折射出行业对资源整合的迫切期待。若哪吒能借力丰田重启生产、修复供应链,或可暂缓危机;而丰田若错失此轮整合机遇,其电动化转型或将进一步滞后。无论结果如何,这场传闻已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生存游戏”写下注脚:唯有技术、资本与战略协同,方能穿越周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