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还是逆袭?小鹏联手大众,智能电车游戏规则变了
01
先问各位一个问题。
你家那台燃油大众,是不是每次车机卡成PPT就把你整得想砸车?
说实话,我身边的几个朋友,买大众就是觉得皮实省心。车子毛病不算多,可一谈到智能化,直接哼出一句:这玩意儿还比不上我前年的小米手机。
刚刷到新闻,小鹏和大众又官宣了一波。第一反应?我差点把昨晚加的油喷出来。
咱们说人话,这回不是简单合个影。大众直接把小鹏搞的那套电子电气架构(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车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要塞进自家不止是电动车,连燃油车和插电混动车也都插一脚。
什么信号?两个大厂这波扎堆,其实是想给老家伙大众换心,顺便跟年轻小鹏互补短板。也挺有看头的。
02
来捋一下核心,别被官方措辞给绕晕。
电子电气架构是啥?
说白了,就是让汽车大脑能自己升级、动不动就迭代,比原来死板的线路和模块强太多。
现在很多国产新势力(小鹏、蔚来啥的),车机动不动上新功能。啥“远程升级”、“软件定义汽车”,这些术语随便一搜一大堆。
大众在这块儿,过去说实话有点脱节。不信你问问用过大众ID系列电车的,那车机跟卡壳了差不多。
所以这次,小鹏把自己的那套平台化方案,不光给电动车用,还搬到大众在中国卖的油车、插混车身上。这步其实是要像手机厂商开源安卓那种玩法。
这样做到底图啥?我的理解,小鹏想靠大众带量,把自家大脑用起来。大众要的是尽快追上中国车的智能体验,不能在自家地盘被卷死。双方一拍即合呗。
03
数据说话,有点意思。
8月1号,小鹏刚刚官宣季度销量。单月交付36717台,同比暴涨229%。全年累计23万多,历史最高水平。电车卖那么多,单论减碳这事儿,353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5848万棵树成长十年。
但说真的,你问我小鹏现在算领头羊了吗?还早,销量上看它还追在比亚迪和特斯拉后头。
不过,“技术出海”这一步,真不扯。小鹏2014年还籍籍无名,今天能坐到德国车企对面拍桌子。搁几年前,你敢想大众会低下头和小鹏联手造‘大脑’吗?
不过也别只看光环。新闻底下还有人抖机灵说“联名热乎,但股价凉凉”。没错,小鹏这会上涨没跟上热度,8月15日收盘还跌了点,报77港元,市值1468亿港元。谁也不傻,市场更看结果。
04
我有个90后实习生,家里买的就是20万的燃油大众。一聊到车机,他给我爆出个新段子。说油车机器‘傻’就算了,家里有个小鹏P7,比的不是马力,是谁更新快,哪天能自己“整大活儿”。
换个视角,假如你是厂里的工程师,这套通用的电子架构到底多难搞?其实很难。要保证油车、纯电、插混全都有适配,没有谁家肯下这功夫。但现在小鹏和大众真搞成了,这事以后可能就是趋势。
大厂之间的借力,类似高手过招。小鹏要的是卖脑,大众要的是卷体验。大道理简单,最难的是让不同技术栈磨合成一家人。正好应了那句话:谁能让老大众翻篇,谁就是下盘大棋的那个人。
05
回头看看朋友圈,讨论最热的不是“谁厉害”,而是“对我有啥用”。我跟大家支个招。
短期看,大众老车主未来可能也能尝试 OTA 升级,有望体验新车机那味儿。等新架构大批量上车,买大众油车也许不用再羡慕电车的智能体验了。理论上能实现快速软件升级,后续功能和体验更有保障。
反面你要担心啥?异构平台磨合期,肯定有问题。比如说新老系统兼容难、感知混乱啥的。这件事比想象中复杂,别立马觉得有什么飞天变化。
但说到底,这场合作对咱普通用户最大价值,就是让‘智能’不再是电车的专利了。油车、插混也能开上“聪明车”。想买啥类型,选择多了,不被一家厂子卡脖子。
05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波小鹏和大众的合作,就像老牌制造工厂和科技公司合开面馆。面还得大众来煮,调料和炒菜的锅却换成新势力家的。最后上桌的味道咋样,还得时间见分晓。
总之,智能化的拐点来了。不管怎样,愿意烧钱卷技术、踮起脚去追的车企,总比混吃等死强多了。反正市场和用户,绝不会留情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