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最大的败笔,不是技术力不够强,而是拉胯的营销部门呢

开头:

你知道吗?有些故事精彩得像电影剧本。二十多年前,在拥挤的北京车展上,一位叫萨米尔的叙利亚商人,挤过喧嚣人群,目光被一款叫“奇瑞风云”的车牢牢抓住。他辗转找到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开口就要200辆整车。尹同跃心里没底——这可是自家造的第一代车啊!犹豫再三,只敢答应出口10辆。谁都没想到,这10辆开进叙利亚大街小巷的“中国造”,像一颗种子,在异国他乡悄然生根。二十年后,这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奇瑞汽车,成了中国品牌海外销量的“一哥”!可奇怪的是,在国内,大家聊起新能源车,比亚迪、吉利、小米如数家珍,却常常把这位“出海冠军”给忘了。问题出在哪儿?难道奇瑞的车不够好吗?

核心技术,是藏在幕后的“真功夫”:

提起奇瑞的技术实力,行内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九十年代,中国汽车刚起步,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很多车企造车的理念还停留在“四个轮子加沙发”的阶段。那时的奇瑞却像个倔强的“理工男”,埋头苦练内功。汽车的“三大件”——底盘、变速箱、发动机,是核心技术里的“硬骨头”。奇瑞硬是花了十几年时间,一点一点啃下来了,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一句“宁肯销量跌出前十,也要研发体系转型”,成了他们技术路上的座右铭。

奇瑞最大的败笔,不是技术力不够强,而是拉胯的营销部门呢-有驾

早在2005年,当大部分自主品牌还在依赖外国发动机时,奇瑞就率先推出了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CTECO发动机,这份魄力实属罕见。如今,奇瑞的第三代ACTECO发动机,260匹马力的澎湃动力,完全不输国际大牌。连以技术闻名的日本川崎重工,都进口奇瑞的发动机使用,这难道不是对中国技术最好的背书吗?去年,一家外国权威汽车调查机构测评中国高端车型(15万以上)质量,奇瑞更是高居榜首。这些硬邦邦的成绩单,充分证明了奇瑞的“真功夫”藏在发动机盖下,藏在看不见的底盘调校里。

墙外开花香,墙内缘何声量小?

技术如此“能打”,却在自家地盘上有点“声量不足”,尤其是新能源赛道。2023年,奇瑞全球卖了188万辆车,近一半(93.7万辆)远销海外,实实在在坐稳了“中国汽车出海头把交椅”。今年上半年,它的海外销量甚至超越了同样以出口见长的上汽。主打“出海”的比亚迪,在出口量上也比奇瑞少了一大截。

奇瑞最大的败笔,不是技术力不够强,而是拉胯的营销部门呢-有驾

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拉回国内新能源市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同样是去年数据,奇瑞在国内的销量排名仅列第八。今年8月,奇瑞新能源车卖了4.6万多辆,而上汽卖了8.6万,吉利卖了7.5万,比亚迪更是“一骑绝尘”卖出了惊人的37.9万辆!为啥大家一想到国产新能源车出海,比亚迪的名字总是先跳出来?关键原因在于,奇瑞出海的主力军仍是技术成熟的燃油车,而比亚迪出海的是更代表未来趋势的新能源车型。这就像两个高手比武,一个用纯熟的“传统拳法”闯荡四方,另一个则以酷炫的“新派招式”名扬天下。奇瑞的“内功”深厚,但在国内最能吸引眼球的新能源舞台灯光下,它的影子却不够鲜明。

营销短板,成了“学霸”的“绊脚石”:

明明一身好本事,为啥在国内“圈粉”有点慢?问题很可能出在那个掌管“吆喝”的部门——营销上。看看数据就知道:去年头部车企的营销费用榜单上,上汽集团砸了301.8亿,比亚迪投入150.6亿,长城也花了58.8亿。榜单上找来找去,奇瑞的身影却“消失”了。不是没花钱,而是相比其庞大的体量和销量,奇瑞在营销推广上的投入显得格外“低调”,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低调。

奇瑞最大的败笔,不是技术力不够强,而是拉胯的营销部门呢-有驾

这种“理工男”式的低调,让奇瑞在市场传播上吃了大亏。明明在发动机、底盘等核心技术上拥有领先的自研实力,甚至很多比亚迪引以为豪的技术概念,奇瑞早就默默掌握了。但这些“硬核干货”并没有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大家记得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易四方”,但对奇瑞同样强大的“鲲鹏动力”、“火星架构”却知之甚少。结果呢?奇瑞成了“班里成绩顶尖但不爱发言的学生”,实力被严重低估。

最典型的例子是和华为合作的智界S7。这款车本身技术底子不错,但上市后反响平平,月销量初期甚至只有几百台。华为的余承东曾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部分出在奇瑞的营销能力不足上。明明是好东西,却没讲好故事,没找准打动消费者的点。“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这个信息爆炸、眼球经济的时代,再好的技术也需要强有力的“扩音器”。

觉醒的信号:从“埋头苦干”到“大声吆喝”:

奇瑞最大的败笔,不是技术力不够强,而是拉胯的营销部门呢-有驾

好在,这位“技术学霸”似乎已经意识到“表达”的重要性,悄然开始了改变。

首先,最积极的信号来自高层态度的转变。董事长尹同跃亲自下场直播,言语间透露着前所未有的决心:“目前奇瑞已经投入近百亿资源和上千人的研发队伍,把最好的生产线和最优秀的人才投入到智界产品!”他还强调,“奇瑞要集全集团的力量全力以赴,把智界做好!”这掷地有声的承诺,传递出由上而下推动品牌焕新的坚定意志。

其次,市场反馈是最好的试金石。经历智界S7的试水后,奇瑞迅速调整策略,新推出的智界R7在设计语言和产品定位上更加清晰明确。效果立竿见影,新车首日订单就突破万台,与前作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这证明,只要策略对了,奇瑞的产品力完全能得到市场的热烈回应。

奇瑞最大的败笔,不是技术力不够强,而是拉胯的营销部门呢-有驾

第三,品牌布局也透露出革新思路。去年9月起,奇瑞悄然申请注册了“越己”等多个新商标,被业内解读为打造全新高端品牌的信号。同时,在国际市场,奇瑞也动作频频,创立了Omoda(欧萌达)和Jaecoo(杰酷)两个专注于海外的新品牌,并在英国等地快速建立经销网络。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深耕国内市场焕新形象,一方面稳固国际领先优势——显示出更加清晰和进取的品牌战略。

更值得期待的是产品思路的转变。奇瑞宣布将在两年内密集推出24款混动和15款纯电新车,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比数量更重要的是“聚焦”和“爆款”思维。与其分散精力推出众多让人眼花缭乱却印象模糊的车型,不如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两款像小米SU7那样能引爆市场的现象级产品。告别过去“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粗放模式,聚焦主流市场,用极致的产品体验和精准的营销打动人心,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酒香”配上“好吆喝”,未来可期:

技术是根,是本,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奇瑞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海外建立的坚实口碑,正是源于这份对技术的执着和积累。这份“厚积”的优势,是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

如今,面对新能源浪潮和智能化变革的下半场,奇瑞这位“技术巨人”终于开始给它的醇厚“酒香”配上更强劲的“扩音器”。高层思想的转变、营销策略的调整、品牌矩阵的优化、以及对打造“爆款”的渴望,都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它开始意识到,在这个“既要干得好,也要说得好”的时代,强大的技术实力只有配上同样强大的传播声量,才能赢得更广泛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从叙利亚街头那10辆风云轿车起步,到如今足迹遍布全球的中国汽车名片,奇瑞证明了自己的韧性和实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这位“出海一哥”补齐了营销这块关键的拼图,当深藏不露的技术锋芒通过更高效的沟通触达消费者的心智,奇瑞在国内新能源赛道上重现辉煌,甚至超越期待,将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最好的故事,值得被最响亮地讲述;最硬核的实力,终将迎来最热烈的掌声。奇瑞的未来画卷,正徐徐展开,精彩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