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行业涌入了很多人,难道不会像网约车一样饱和吗?

外卖行业涌入了很多人,难道不会像网约车一样饱和吗?

外卖行业涌入了很多人,难道不会像网约车一样饱和吗?-有驾

当惠州超过1.7万辆网约车日均订单不足10单的新闻与北京外卖骑手70%月入过万的报道同时出现在屏幕上时,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同样是吸纳大量劳动力的零工经济领域,外卖行业在骑手数量激增的情况下,为何没有重蹈网约车市场的饱和覆辙?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外卖骑手数量同比增长74.8%,而同期网约车司机增长23.3%却陷入"订单下滑20%"的困境 。这种差异背后,藏着两个行业在需求本质、供给调节与生态逻辑上的根本不同。

一、需求刚性的天壤之别:从"可选消费"到"刚性刚需"

网约车市场的饱和困境,首先源于其需求的"弹性属性"。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选项,网约车的需求受油价波动、地铁覆盖、共享单车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明显的天花板。2025年7月全国网约车总订单量同比下滑20%,正是这种弹性需求遭遇经济环境与替代选项双重挤压的结果。当出行需求增长放缓,而司机数量持续增加时,"僧多粥少"的饱和便不可避免。

外卖行业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需求图景。中国人"一日三餐"的生理需求构成了外卖市场的刚性基础,而即时零售的崛起更让需求边界不断扩张。2025年外卖与闪购日订单总量已突破2.5亿单,其中不仅包含餐饮订单,还涵盖了日用百货、生鲜药品等多元需求 。这种"高频刚需+场景扩容"的双重驱动,使得外卖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县域市场外卖订单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0%,一线城市非餐饮类闪购订单增速显著,共同构成了抗饱和的需求底盘。

更关键的是需求增长的质量差异。网约车的订单增长依赖于出行频次的提升,而外卖需求则伴随着消费习惯的不可逆转变。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外卖用户规模已超6亿,占餐饮总收入30%以上,其中下沉市场超六成消费者每周点外卖3次以上。这种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消费习惯,使得外卖需求具有更强的抗周期性,即便在经济波动期,"不想做饭"的基本需求依然稳定 。相比之下,网约车需求更容易因经济下行而被压缩,消费者会在打车与公共交通间选择更廉价的选项。

二、供给调节的机制差异:弹性生态 vs 刚性约束

网约车市场的饱和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供给端的"刚性约束陷阱"。一名网约车司机需要承担车辆折旧、保险、油费等固定成本,这些成本不会因订单减少而消失。青岛网约车司机李梓铭的遭遇颇具代表性:里程费跌破1元/公里,抽成比例高达36%,却仍需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才能覆盖成本 。这种"固定成本高+退出壁垒高"的特性,导致即便市场饱和,司机也难以轻易退出,形成"越饱和越内卷"的恶性循环。

外卖行业的供给调节则呈现出显著的弹性优势。外卖骑手的主要成本是时间和基础交通工具,几乎没有不可逆的固定投入。这种低门槛特性使得供给能够快速响应需求变化:订单高峰时,众包骑手可以迅速加入;订单低谷时,兼职骑手可以转向其他工作。数据显示,淘宝闪购上线后,饿了么众包骑手增长达236%,这种灵活的供给调节能力有效缓解了供需失衡压力 。

平台的算法调控能力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弹性优势。外卖平台通过动态定价系统,在高峰时段提高配送费、增加补贴,引导骑手在需求旺盛时提供服务。北京合生汇商圈的骑手老张能月入3.1万元,正是得益于旺季单价提高和天气补贴等动态激励。相比之下,网约车的动态定价更多体现为乘客端的溢价,司机端却面临抽成提高、里程费下降的双重挤压,这种调控机制的差异直接影响了行业的饱和程度 。

三、生态逻辑的本质分野:价值创造 vs 零和博弈

深入观察会发现,外卖与网约车行业的饱和差异,本质上是生态逻辑的分野——前者构建了"消费驱动-商家增长-骑手增收"的正向循环,后者却陷入"平台抽成-司机内卷-乘客不满"的零和博弈。

在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的生态中,骑手数量的增加与订单量的增长形成了协同效应。数据显示,每1元的闪购补贴能带动6.76元的额外消费,这种消费拉动作用既增加了商家收入,也创造了更多订单需求。北京山茶赋茶饮品牌通过外卖渠道实现订单翻倍,利润增长50%,而订单增长又支撑了骑手收入的提升——7月收入过万的骑手数量达到去年的2.8倍 。这种"增量创造"的生态逻辑,使得骑手数量的增加可以被增长的订单所消化,避免了纯粹的存量竞争。

网约车市场则呈现出典型的零和博弈特征。城市道路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网约车的总运力存在物理上限,当司机数量超过这个上限,只能通过"抢单"来分配有限的订单资源。青岛36.73%的网约车日均完成订单不足5单,惠州51%的网约车日均订单不足10单,这种运力闲置本质上是存量竞争的必然结果。更糟糕的是,平台抽成比例的提高(部分订单达36%)进一步压缩了司机的收入空间,形成"订单少-收入降-服务差-订单更少"的恶性循环 。

生态逻辑的差异还体现在技术赋能的方向上。外卖平台的算法优化聚焦于提升整体效率,通过"闪电仓"布局、智能调度等手段缩短配送距离、提高单均效率,从而在相同时间内创造更多订单价值。而网约车算法则更多用于精准调控司机收入,通过"大数据控流水"将司机时薪稳定在较低水平,这种技术应用方向的不同,加剧了两个行业的分化 。

四、抗饱和能力的关键指标:需求增长率与生态乘数

判断一个行业是否会陷入饱和,核心指标不是从业者的绝对数量,而是需求增长率与供给扩张速度的相对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能力。外卖行业之所以展现出更强的抗饱和能力,正是在这两个指标上表现优异。

从需求增速看,2025年外卖市场规模预计达1.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其中县域市场等新增长点保持40%以上的增速。这种需求增长不仅消化了新增的骑手供给,还带动了收入提升——美团一线城市乐跑骑手月收入达12826元,三四线城市骑手收入环比增长也超过8.5%。相比之下,网约车需求增长停滞,司机数量却持续增加,必然导致收入下滑。

从生态乘数效应看,外卖行业形成了远超自身范畴的价值网络。数据显示,外卖开通不仅提升了餐厅的外卖销售额,还对堂食收入有正向拉动作用 。每新增一名骑手,不仅服务了更多消费者,还可能带动商家招聘、供应链扩张等间接就业,这种乘数效应使得外卖生态能够容纳更多劳动力。而网约车的价值链条相对单一,司机数量增加主要影响存量订单的分配,缺乏这种正向的生态外溢。

当然,外卖行业并非没有饱和风险。当局部区域或特定时段的骑手供给远超订单需求时,也会出现短暂的供需失衡。但平台通过"众包骑手灵活调节""动态补贴引导""跨区域调度"等手段,能够快速缓解这种压力。北京骑手李雪贞的感受颇具代表性:"除了午晚高峰,各个时段的订单都在增长,很多是日用、零售需求,相当于激活了原来的空闲时段" 。这种需求的多元化与供给的弹性化结合,构成了外卖行业独特的抗饱和机制。

结语:零工经济的未来在于生态扩容而非存量厮杀

外卖与网约车行业的不同命运,为零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一个行业能否避免饱和困境,关键在于能否构建"需求增长快于供给扩张"的良性生态,而非单纯控制从业者数量。外卖行业通过挖掘刚性需求、拓展服务场景、优化调节机制,成功将大量新增劳动力转化为生态活力;而网约车市场由于需求天花板显现、调节机制失衡,陷入了存量竞争的泥潭。

随着即时零售的进一步发展,外卖行业的需求边界还在不断延伸,专家预测未来有望达到每天5亿单的规模 。这种持续的需求创造能力,加上灵活的供给调节机制,使得外卖行业即便涌入大量从业者,也能保持相对健康的生态平衡。对于劳动者而言,选择具有需求增长潜力、调节机制完善的行业,远比纠结于"是否饱和"的表面判断更为重要。而对于平台和政策制定者来说,构建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增量的生态,才是避免零工经济陷入内卷的根本之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