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两年新能源车型,售后服务您满意吗?
8月21日,J.D.Power|君迪正式发布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满意度研究(NEV-CSI)》(以下简称新能源售后满意度研究),虽说这也是J.D.Power首次在中国发布这一研究,但内容详细丰富,靶向精准地揭示了新能源汽车售后领域存在的问题。
J.D.Power的新能源售后满意度研究,主要针对2至24个月新能源车车主在拥车和品牌门店售后服务经历体验,涵盖用车咨询、车主权益、补能服务、服务发起、服务接待以及服务质量六大环节,以及行业热点包括积分、补能、服务发起、数字化服务和灵活服务等多个维度,调研样本共计81个城市共计13253位车主,覆盖61个品牌,其中46个品牌达到足量样本。
新能源售后满意度研究六大因子分别是:服务接待(39%)、服务质量(37%)、补能服务(35%)、车主权益(34%)、用车咨询(32%)、服务发起(24%),总分为1000分。2025年首次调研得出的总分值为775分。
细分到品牌阵营,豪华、主流和自主三大品牌的满意度差异并不大,分别为776、775、774分——在新能源售后这一新领域,所有的品牌都是“新兵”,起点和效果也都基本一致,这其中比较出彩的品牌就是蔚来,不仅拿下了豪华品牌阵营的第一,同时也拿下了自主品牌的第一。
J.D. Power中国区数字化零售咨询事业部总经理谢娟,总结新能源售后满意度研究之时说: “新能源竞争已进入‘信任经济学’阶段。当补能满意度、权益兑现率、一次性解决率成为用户投票的关注时,唯有将数字能力转化为‘用户体验确定性’的品牌,才能让服务成为品牌护城河。
用户从不拒绝技术,却会排斥半成品的数字化。能打通服务 ‘最后一环’ 的企业,才能定义新能源的终局。我们不能只追求数字化表面的繁荣 —— 比如响应提速、功能堆砌、充电基建扩张,而忽视服务闭环的断裂与信任链条的崩塌,否则会导致全环节用户体验与满意度下滑。未来服务的胜负手,在于构建 ‘数字公信力’:以智能闭环重塑服务价值链,将数据能力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 ‘零摩擦体验’,让每一次服务交互都成为用户推荐的理由。唯有如此,才能赢得终局。”
满意度研究,主要分析的是不满意之处。J.D.Power在调研分析中,首先提到的是一二线城市的新能源车车主们,对售后服务期望值比较高,以至于满意度调查时出现了城市等级与服务满意度分值的倒挂。
“服务满意度与城市能级成反比,一二线城市得分比三四线城市低18分。”这种情况,导致品牌提供同样的售后服务前提下,结果却大不相同。所以J.D.Power也认为“服务满意度不仅取决于客观质量,更受主观期望影响。”并建议“车企需差异化施策,一二线城市侧重‘超越期望’与精细化运营,提升效率、透明度和个性化,管理用户预期;三四线城市则需强化基础保障与体验提升,确保服务网络覆盖和基础服务质量达标,同时利用相对优势快速建立良好口碑,巩固市场。”
但站在企业角度来分析,这种方式其实也很难达成:首先,汽车是流动的,车主也在各城市之间流动,如果服务水平不统一,也会导致期望值受挫;其次,站在舆论角度来看,服务水平不统一还会招致类似“地域歧视”的说法,所以,难,确实很难!
相比期待值,具详的服务内容,也是影响售后服务满意度的重点。J.D.Power研究指出:“移动上门服务已从‘救急选项’向‘价值创造中心’转变,该服务使用率升至 32.3%(较 2024 年提升 12.4%) ,成为车企抢占用户时间、空间和心智的关键触点。”
这一点除了影响满意度,同时还在影响售后服务的实收:“使用移动上门服务的用户,过去一年的售后花费(不含购买服务权益包/服务套餐)平均高出未使用人群591元。”
其次,J.D.Power还提出“服务体验成为新能源下半场核心竞争力,产品同质化下,围绕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验(尤其是售后服务)是构建品牌差异化、提升用户忠诚度的核心战场。”
对此J.D.Power提出了具体的方式方法:“用户期望管理成为服务设计核心,车企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用户群体(尤其是按地域、使用场景等)的期望基线,并据此设计服务流程、沟通话术和价值主张,避免‘费力不讨好的现象’出现。同时,应充分利用移动上门服务抢占 ‘最后一公里’ 和用户碎片化时间,转化为商业回报,推动售后从 ‘故障修复’ 向‘用户价值运营’ 转型。”
在医院目前都无法实现“远程诊断”的前提下,新能源用户已经率先体验了科技,J.D.Power调研发现,2025年有23.1%的新能源用户使用过远程诊断服务,不过,新科技没能摆脱“费力不讨好”的结局——满意度和NPS反低于未使用者,核心问题在于79.9%的用户仍需线下入店。
当然,J.D.Power也提到了,当前远程诊断还停留在技术展示阶段,要想让用户满意,远程诊断需要“在20分钟内一次性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即便是不考虑“远程诊断”,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一次性有效解决问题”这一基础问题都还没能解决,不光没解决,反而还更麻烦了:调研显示认为“一次性有效解决问题”的用户占比,从74.1%降至68.8%,也就是说,更多的新能源车用户,要解决问题一次到店都不行。
除此之外,新能源车车主们的意见还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用户权益兑现问题率高达48.2%,即近半数的车主兑现不了用户权益;品牌专属公用充电桩问题率从去年的44.6%升高至47.4%,车卖得多了,公用充电桩开始出现拥挤了;不光充电要排队,品牌APP或车机查找充电桩也让车主们很不乐意,问题率从2024年的40.7%升高到了49.7%……好的方面来看,新能源售后服务满意度中,反馈“响应非常及时”的用户从52.3%提升到了55.4%,也就是品牌提升了售后响应效率,但在新能源车售后服务的这片“蓝海”上,品牌需要做的还很多,车主们遇到的问题也远不止传统燃油车那么“单纯”,更重要的是新能源品牌还是要关注当下,把更为基础的“一次性解决问题”、补能等困扰先处理好,再去考虑远程诊断等“领先科技”,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新能源品牌不要再给车主们开那么多“空头支票”!
作者:刘英LY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