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再论技术向善!全动力重塑出行,不止于电

长城汽车的“技术向善”之路

2025年5月24号,长城汽车的魏建军提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理念,叫“技术向善”。他通过一些厉害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搞出了不少名堂。比如在非洲,靠着柴油皮卡拿下了23%的市场份额,简直成了那边的老大;还有在西伯利亚这种极寒的地方,他们的混动技术特别能打,电池续航掉得比行业平均水平少12%,这成绩相当可以了。通过这些动作,长城汽车向全世界喊话:实现汽车强国这条路啊,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咱们有多种选择!

魏建军再论技术向善!全动力重塑出行,不止于电-有驾

长城的技术向善:用技术解决实际困难

其实啊,“技术向善”这个事儿,说白了就是得能解决问题。长城这几年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光是研发投入,近三四年每年增加都超过15%,到了2024年直接达到了182个亿呢,而这笔钱里有差不多三分之一都花在了多种动力技术一起搞研发上。

就拿具体例子来说吧。2019年的时候,非洲那边的用户因为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需要一款耐造的皮卡车。长城就瞅准了这个机会,用自家柴油车做了个50万公里都不用大修的测试,然后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再看看2023年,西伯利亚那地方冬天冷得要命,用户对电动车的续航特别担心。长城的混动技术可不含糊,在零下35度的环境里开了5000公里,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你看,这不就是在用技术帮人解决实际困难嘛。魏建军就把这种做法叫作“向善”。

魏建军再论技术向善!全动力重塑出行,不止于电-有驾

长城汽车的全动力布局之道

跟别的公司只押宝一种技术路线的做法不一样,长城汽车搞了个全动力矩阵,这感觉就像是一本“全球出行解决方案手册”。你看,在欧洲那边,纯电动车到了2024年销量猛涨了89%,这就是为了响应环保减排的目标;

在东南亚呢,混动车因为当地的充电桩不够用,居然靠着17%的市场份额站稳脚跟。其实技术好不好,关键看它能不能满足用户那些没说出口的需求。

再看看那个德国车企,因为它只推纯电动车,在非洲市场就不太受欢迎。但长城的柴油皮卡却成了当地矿山运输的标配。魏建军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技术没有“适应场景”的温度,那再高大上也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24年那些只做一种动力系统的车企在新兴市场的增长只有5%,而长城这种搞全动力布局的企业能达到19%。“技术向善”的核心其实就是尊重市场的多样性。

那么,全动力布局到底怎么改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呢?比亚迪靠纯电一路狂奔,丰田一直守着混动这块阵地,但现在长城的“多条腿走路”方式正在打破这个局面。

魏建军再论技术向善!全动力重塑出行,不止于电-有驾

汽车业技术竞赛进入“场景时代”

有汽车行业的专家说:“长城现在是用技术做好事,重新定义了怎么评价车。以前大家比谁的技术参数更高大上,现在看的是能不能给非洲放牛的人、西伯利亚搞科考的队伍这些特定人群,提供刚好够用的好方案。”这个变化让车企之间的技术较量从疯狂堆砌配置(就像军备竞赛一样),变成了根据具体使用场景来调整产品。比如说,2024年有一家日本车企因为没跟上混动技术的步伐,在俄罗斯市场就被长城抢走了4%的份额,这就是个例子。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技术向善”的趋势会把汽车行业带向哪里呢?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欧洲那边有碳税,东南亚电价忽高忽低,非洲燃油价格差别又很大,这就意味着过去那种“一种技术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魏建军再论技术向善!全动力重塑出行,不止于电-有驾

技术向善:中国车企的技术观

长城汽车的实践告诉我们:未来的汽车强国,得靠各种技术组合起来,就像拼拼图一样,去满足全球各地的不同需求。比如在非洲,柴油发动机能让运输成本下降30%;在西伯利亚,混动技术能降低25%的能耗。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正在重新定义什么叫“技术领先”。

当技术不是用来炫耀,而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你觉得“技术向善”会不会成为中国车企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呢?

(本文内容来自长城汽车的官方微博视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