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天咱国内汽车圈跟打了鸡血似的,新车一波接一波上线,热闹得不行。有人说,这都是因为欧洲的慕尼黑车展开幕了,大家都盯着那边看,国内可以松一口气随便发新车。其实我不这么觉得,谁说我们只能围着欧洲那点事转?就算不看慕尼黑,咱们自己的“车展”也已经相当有排面,一个接一个的国产重磅新车亮相上市,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想一想,为什么在过去,国内车企一遇到大国际车展都要避让锋芒?无非是怕风头被抢,关注度不够罢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国产车越来越有底气,你开你的欧洲大party,我在家门口把新品放一排,一点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换句话说,慕尼黑开不开展,和我们本周的新车扎堆上市关系已经没那么大了——我们有自主节奏,有自己的市场和话语权。

再说道这次扎堆上市的这些车,各有噱头、各有看点。比方说,领克10 EM-P,这名字本身就很“科幻”,实际上它确实很能打。你说这车搭配无边框车门,外观还一股轿跑卷风,看着就是要“卷死”同级。更别提它直接上了激光雷达、英伟达芯片这些豪华装备,直接把辅助驾驶做到了前排,搞得好像不整点智能化就活不过明天。可我想问问,有多少人是真的需要那么“智能”?我们要这么多花里胡哨的配置,是出于实用,还是某种焦虑?车企到底是在满足用户,还是在引领用户焦虑?

再看深蓝S07、L06这一波,突然都在追求什么“第三代数字座舱”啦,“8295P芯片”啦,“3纳米车规级座舱芯片”啦,仿佛比拼的不是造车,是造芯片工厂。这是不是跟每年手机一到旗舰期都要比处理器的套路类似?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汽车智能化的门槛,一下子被这些自主品牌提上去了,以前十几万的车谁会给你配这些东西?如今我们国产可以把家底都拿出来拼一波了,这个劲头得承认有一种豪横的味道。

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有驾
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有驾
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有驾
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有驾
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有驾
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有驾
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有驾
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有驾
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有驾
新车扎堆上市,国产车配置升级,用户到底买啥才安心-有驾

但我得说,有时候“卷配置”这个事也不能走过火。毕竟对老百姓来说,开车最重要的永远是安全和实用,不是一天到晚跟AI对话,也不是把激光雷达当车头装饰灯。实际买单的,依然是性价比和用起来舒服的体验。你让智能化基础打好了,别让软件更新卡个半天、屏幕天天黑屏就算功德圆满。什么3纳米芯片、什么骁龙八系,最后别变成“硬件发烧友”内卷流水线,真正让普通人开着省心,用着放心还不贵,这才是硬道理。

再说SUV,新上市的方程豹钛7和速腾L这俩各自把“承载式车身”、“超大空间”挂嘴边,谁家都恨不得给你整出一室一厅,让一家人都能拉出去玩儿。但问题来了,真的人人都需要那么大空间和通过性吗?中国的城市路况、家用为主,大家到底需要的是大还是用着顺手?有的车主一腔热血买了越野车,结果一辈子除了堵车就没下过公路。如果有一天大家突然不追求这些“多余”的拉风和空间,是不是又得重新洗牌?

而像智己LS6这种一上来就预售破五万台的新车,纯电和增程走两头,直接把续航杠到天上——450公里、1500公里,我看评论区都惊了。问题又来了,真正用车的,大多数是不是每天就是50公里上下班?动不动追求极限续航,有没有点道理过剩?很多人是被“电车焦虑”吓怕了,车企们能不能真正在补能配套、便利性上做点东西,而不是光卷参数表,最后用车体验还是一地鸡毛。

捷途、魏牌这些车型明显要靠智能座舱和豪华舒适配置做文章,什么零重力座椅、后排大娱乐屏,噱头是挺足。可惜大部分豪华最后用起来就是闲置,用户从来不觉得这些配置好用。真有那预算,普通家庭更愿意把钱花在安全和稳定上。相比之下,我觉得像极狐T1和睿蓝蓝气球这种小型车、小微车倒是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这种车没过多浮夸配置,直接瞄准刚需,适合年轻人、刚需刚入社会或者城市通行需求的人。尤其是“小而精”的策略,是不是比大而全、大而广更有市场?未来汽车是不是会像手机一样,有越来越明显的分化路线?

总的来看,这周车市集体爆发,其实是信息透明化和消费升级下的必然。国内用户眼光越来越挑,有钱的选智能、选增程,不想被忽悠的直接上刚需配置,大家有得选,就逼着车企不能造糊弄人的车。这是消费的胜利,也是产业技术升级的副作用。但这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市场到底需要多少“卷”?到底要让科技先进跑在需求前,还是让需求引领科技进步?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产车的速度、技术迭代的能力已经跟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不用等外国品牌发话了,“什么是最潮流”,国产自己站出来自信地说:“我想怎么造就怎么造,消费者你要买吗?”从表面看,我们似乎摆脱了对国际车展的依赖,但内核上,我们还能不能真正做出属于自己的创新,不是技术参数上的自嗨,而是真正贴地飞行的新体验?

最后我想说,无论多少新车上市、多少新技术加持,十年以后回头看,谁能留下名字,还是得靠扎实产品力、用户口碑和持续创新。今天热闹一时的爆款,明天可能就成了某个二手平台的滞销冷门。这波新车爆发,是中国汽车行业自信的起点,不是终点。

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是不是该让产品慢点、让体验扎实点?别再光追着参数比拼,卷着芯片升级,最后忘了问一句:这车真的是为人服务的吗?等有一天,咱们的国产新车不再用各种噱头、配置和外表去抢眼球,而是靠内容、靠体验、靠诚意,让人买了觉得不亏,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成熟。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