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家里有车的,肯定被开过罚单。不管是电动车还是汽车,只要上路行驶,零零总总,总会遇到。
交通罚款不应该和部门福利挂钩
近日,中国经济学家贾康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毫不避讳的说到,谁家的机动车没被罚款过,一般情况下都被罚过,如果没被罚那倒是很新鲜。
这句话确实道出了目前交通领域罚款的事情。
但是,他话锋一转就说到罚款的去处和使用,他说,这些罚款首先会进到交管部门罚款专收账户,而不是进税务的国家金库,虽然国家早已明确不能将这个挪作他用,但是如果这个账户金额比较充足的话“那你们怎样就怎样把”。
看到这,笔者觉得贾先生的话已经说得很委婉了。
非税收性收入中交通罚款贡献较大
前段时间国家相关部门指出,今年非税收性收入达到3.7万亿,同比增长40%。而这些非税收性收入中,很大一块也包含了交通罚款等内容。
其实贾老说的没错。不单单是开汽车的几乎被罚过,就是骑电动车的也经常被罚,20块20块的别看数字小,但是基数大,这些罚款攒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自从全新的国标于2019年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针对电动车的整治从未间断,从脚踏到头盔,从生产到销售,似乎每一个部分和环节都会成为检查的重点。特别是产品的使用端,如果经常性骑电动车上下班的,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几乎都没查过。
曾经就有一位广西网友爆料,他在骑摩托车过程中,短短3天就因为不戴头盔被罚了200块,看似不高的200块,但是对于一位普通民众来说,有可能是两天,甚至3天的收入。
罚款不能和部门福利挂钩
其实,罚款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社会管理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手段。新加坡的文明就是靠罚款发出来的。
对于罚款,民众其实并不反对,他是震慑轻微违法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前提是必须合理、合法、合规。另外,贾先生也说到,罚款必须收支两条线,而不能作为罚款单位的福利和奖金使用。
骑电动车的民众本就不易
当下电动车作为民众出行的主要日常代步工具保有量已达到4亿辆,而这其中99%的骑车民众都是普通阶层,每天都是靠电动车上下班,而其中也不乏依靠将电动车作为生产工具的外卖小哥等群体。
当下,针对电动车的管理整治正处于严管阶段,全国多地都制定了电动车管理办法,其中广州的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很多条款就涉及到罚款。
其实作为经常骑电动车的都知道,在骑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轻微的违章行为,因为多年的对于电动车疏于管理,使得民众早已形成相应的劣习,如不戴头盔,载人,超速等等。
所以,很多民众骑电动车经常性违章在所难免,加上近一两年政策的不断调整,也使得民众很苦恼,稍有不慎就被罚款。
面对如此境况,民众也是苦不堪言,毕竟自己违章在先,不过,对于电动车的罚款,还是希望相关部门温和执法,柔性执法,毕竟骑电动车的民众本就不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