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蹲在4S店门口抽烟那会儿,脑子里还在盘算着上个月的销量报表。老张从展厅里探出头喊我:“兄弟,别愣着了,今儿又提走三台宋L。” 我掐了烟往里走,心里直嘀咕——这年头,车市不打价格战反而卖得更欢了?
8月刚过完,乘联分会的数据就甩了出来:全国乘用车卖了199.5万辆,创了个历史同期新高。你没听错,是“当月”最高纪录。前八个月加起来干到了1474.1万辆,同比涨了快一成。这数字听着像通货膨胀,但它就是实打实发生了。
最猛的是谁?自主品牌。整整132万辆被开回家,占了市场六成五还多,接近三分之二江山。吉利、奇瑞、长安、长城这几个老哥们儿,一个比一个能打,市场份额蹭蹭往上窜。特别是新能源这块,自主品牌的渗透率已经飙到76%,啥意思?十台里有七台半都是电的或者混的。反观合资那边,德系日系都在掉链子,德系份额跌了两个多点,日系也原地踏步,美系倒是勉强抬了点头,但也只是小幅度回血。豪华车更惨,同比下滑5%,份额跌破一成。
说到新能源,8月一口气卖出去110.1万辆,占整体乘用车的一半以上,渗透率55.2%。也就是说,现在路上跑的每两台车里,就有一台是插电或纯电的。比亚迪、吉利、特斯拉中国、长安、奇瑞排在厂商销量前五,Model Y、星愿、宋系列、秦家族、海鸥这些名字霸榜月销两万+俱乐部。燃油车还能喘口气的,也就轩逸、朗逸、博越、瑞虎这几个老牌选手撑场面。
有意思的是,今年价格战居然开始“降温”。不是说没人降价了,而是玩法变了。以前是直接撕破脸砍价,现在讲究“隐性优惠”——新款加配置、车主权益调整、政府补贴叠加厂家返现,套路一套接一套。明面上看,8月只有23款车官宣降价,比去年少了一溜。但新能源的实际促销力度反倒升到了10.7%,燃油车稳定在23%左右。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暗流涌动。
库存也在往下压。整个行业降了9万辆,新能源单独贡献了5万。说明不是靠压货给经销商冲量,而是真有人买、真能消化。背后有政策托底——报废更新、以旧换新、免征购置税这些大招齐发,老百姓换车门槛低了,出手自然爽快。
出口更是杀疯了。8月整车加CKD模式一共出了49.9万辆,同比增长两成。其中新能源占了四成以上,自主品牌出海42.9万辆,同比暴涨28%。欧洲街头看见左舵比亚迪、右舵奇瑞越来越不稀奇。中国制造不再只是便宜,也开始有了品牌认知度。
接下来的9月,虽然基数高,压力大,但成都车展刚结束,一堆低价新车扎堆上市,市场供给一下子丰富起来。工作日跟去年一样多,中秋又挪到国庆后,消费热度不会断档。只要车企不玩命卷价,维持住利润线,日子还能更稳当点。
不过话说回来,7月汽车行业利润率才3.5%,跟白干活差不多。头部企业现在拼的不是谁能卖更多,而是谁能活得久。反内卷不是口号,是救命绳。谁先把价格稳住,把产业链现金流救回来,谁才有资格打下一仗。
我站在展厅玻璃前,看着外面排队提车的人群,忽然觉得,这场仗可能快换打法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