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新功能引发讨论,家长限速是否真的能解忧?

特斯拉新出的“监护模式”,颇值玩味。

陶琳女士在微博上那厢摇旗呐喊,确乎搔着了不少为人父母者的痒处。

设身处地想想,好不容易勒紧裤腰带给娃置办了辆座驾,结果孩子羽翼未丰,初执牛耳便想体验速度与激情,哪个老父亲老母亲能襟怀坦荡?

这功能,直白点说,就是给爱车上了道“紧箍咒”,限速、宵禁,简直把那群小祖宗拿捏得死死的。

然则,事情的底色当真如此泾渭分明吗?

且看特斯拉这番作为,表象观之,乃是消弭家长们的“安全忧虑”,毕竟谁也不愿目睹自家麟儿铩羽而归。

可若揆情度理,这背后是否也暗藏着些许锱铢必较的商业考量?

要知道,于今中国市场于特斯拉而言,堪称“定海神针”。

欧陆诸国销量颓靡,若能仰仗这“安全牌”再攻城略地一番,收割一波家庭用户,那可着实是稳操胜券。

单从4月份的销售报表来看,特斯拉在中国批发销量达5.8万辆,零售2.8万辆,这番成绩单委实可圈可点。

当然,亦有人持异议,认为此功能无异于干涉“人权”。

孩子都已弱冠,难不成还要如管束稚童般加以钳制?

给座驾设限,与给后生晚辈套上桎梏又有何异?

此类论调亦非空穴来风。

盖因信任这东西,本就你来我往,若一味地设防,反倒可能撩拨起孩子的叛逆心绪。

再者,家长们何以如此如坐针毡?

莫非当今的孩子皆是令父母寝食难安的“混世魔王”?

恐怕亦非尽然。

其一,当下交通路况着实复杂,路面上的“交通肇事者”亦不在少数,家长忧心子女安危,实乃人之常情。

其二,吾国社会,对于“成功”的界定似乎过于褊狭,孩子稍有“逾矩”,家长便觉天塌地陷。

这种焦虑,实则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安全感阙如。

特斯拉新功能引发讨论,家长限速是否真的能解忧?-有驾

与坊间认知相左,家长控制功能并非横空出世。

早在功能机时代,家长们便可通过软件来规制孩子手机的使用时长及所能浏览的。

但置于汽车这般语境之下,事态便显得扑朔迷离起来。

汽车的安全不仅攸关驾驶者本人,更牵涉到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福祉。

并且,技术果真能包治百病吗?

给车辆装配各式各样的“安全配置”,便能确保万无一失吗?

恐怕不然。

安全意识的培植、驾驶技艺的精进,这些方是更为根本之所在。

倘若孩子本身就缺乏安全意识,纵使座驾再如何智能化,亦防不住“熊孩子”兴风作浪。

更饶有趣味的是,有人开始忧虑,这种“家长控制”是否会被滥用?

譬如,是否会有丈夫暗度陈仓,给妻子的座驾限速?

是否会有老板假公济私,以此来监视员工?

细思恐极!

当我们习焉不察地将肇因归咎于“孩子不听话”时,是否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缺位?

孩子飙车,果真仅仅是因为座驾太过易于操控吗?

或许,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在家庭中阙如关爱与沟通,需要通过这般方式来寻求刺激与认同。

是以,特斯拉的“监护模式”,乍看之下是纾解了一桩“安全忧虑”,实则背后却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扯出家庭伦常、社会心态、技术伦理等等一系列议题。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能提升生活品质;运用不当,反倒会加剧焦虑与龃龉。

恰如开篇所言,这功能确实能给座驾上把“锁”,但真正能束缚住孩子“躁动的心”的,恐怕还得是爱与信任。

这“锁”,与其说是锁在车身上,毋宁说是锁在家长的心底。

切莫忘了,孩子终有一日会破茧成蝶,真正能护佑他们一路坦途的,并非车上的“锁”,而是心中的“安全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