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总销量达193.2万辆,同比增长30%;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突破百万辆大关,达100.1万辆,同比增长73%,渗透率52%。二季度表现同样稳健,销量98.5万辆,同比增长29%;新能源销量53.8万辆,同比增长65%,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5%。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表现同样亮眼:上半年销售140.9万辆,同比增长47%;新能源销量72.5万辆,同比上涨126%。基于这一强劲势头,吉利汽车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成为2025年首个宣布上调年度目标的中国车企。
在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集团销量TOP10榜单中,吉利控股稳居第三。在多数车企增速乏力的当下,这份兼顾“量”(高增长)与“质”(高渗透)的双优答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吉利在品牌与技术整合、全球化布局及科技生态体系构建上的协同发力。
战略整合释放增长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吉利控股根据《台州宣言》精神,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回归一个吉利。这并非简单的品牌收缩,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技术共享、效率提升与差异化定位的精准平衡,最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品牌矩阵的协同发力成为关键增长引擎。上半年,吉利银河以54.8万辆的销量和232%的同比增速,成为当之无愧的“火车头”,半年时间便完成了年度“百万银河”目标的一半以上。领克以15.4万辆销量、22%的增速稳步前行。极氪凭借9.1万辆的销量,继续巩固了其30万元以上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的地位,其在港澳地区积极铺设充电网络(覆盖170余座充电站、2300多个终端),将“用户体验”打造为核心差异化标签。
这种整合带来的协同效应同样惠及豪华品牌阵营。沃尔沃汽车上半年全球销量35.4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4%,15.5万辆的新能源销量彰显其全面电动化战略的稳步推进。极星汽车销量增长51%,达到3.0万辆,成功进入法国市场,其运营的Polestar Charge充电网络已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公共充电网络之一,为其全球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专注于性能的莲花汽车,则通过启动“2025莲花杯单一品牌赛”,以EMIRA为统一赛车型号,持续强化品牌基因。
技术层面的整合是吉利协同效应的深层根基。2025年以来,吉利在技术层面的两次关键动作尤为瞩目:3月,吉利发布集团统一的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千里浩瀚。该系统提供5个层级的方案选择,最高算力可达1400TOPS,能够灵活覆盖集团旗下各品牌全系不同价位的车型,在避免研发资源重复投入的同时,精准满足多元化用户需求。今年4月,吉利控股宣布整合旗下电池业务,将原有的金砖电池、神盾短刀电池,统一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合并,更是将自研电池安全系统与电芯核心技术深度融合,追求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双重突破,为银河、极氪等车型的续航与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后盾。这两项举措,正是“回归一个吉利”战略在核心研发层面的具体体现。
燃油车与新能源的平衡,则成为吉利整合能力的另一重体现。吉利中国星系列上半年以61.6万辆的销量,连续16个月稳居自主品牌燃油车销量榜首。这背后是“油电同平台”技术的支撑——中国星系列的模块化架构既能支撑燃油车型的持续迭代,又为插混车型提供了研发基础,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确保了吉利在激烈的行业转型期,依然能在传统优势领域站稳脚跟。
全球化布局迈向生态化新阶段
在国内市场稳步增长的同时,吉利的全球化布局也在向更深层次的生态化演进。吉利上半年海外出口量达18.4万辆,其背后是一套远超“卖车”逻辑的全球化生态布局。与单纯追求出口数量的企业不同,吉利的全球化正从“产品出海”向“技术出海”“生态出海”跃迁,通过本地化研发生产、供应链构建与用户服务网络的搭建,在全球市场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力。
在欧洲市场,领克品牌上半年销量突破万辆,这一成绩的获得源于领克对本地需求的深度洞察。以领克Z20(海外名称领克02)为例,其搭载的Aurobay极光湾科技混动系统,针对欧洲路况优化了动力输出逻辑,既满足了当地用户对操控性的要求,又符合严苛的排放法规。更关键的是,领克与沃尔沃共享欧洲售后网络,通过资源协同降低了渠道成本。
在亚得里亚海区域,吉利展现了其“精准卡位”的市场策略。吉利国际EX5同步登陆该区域六个重要市场,这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对当地经济水平、路况特点与消费偏好的调研。该车搭载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针对山区多弯路况进行了专项优化,续航里程则适配当地用户日均通勤距离,这种“定制化”产品策略,让其在进入市场初期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关注度。
在东南亚,吉利通过与当地零部件巨头组建合资工厂,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成功将海外主力车型的综合成本降低了15%~20%。
时空道宇的海外布局,则为吉利的全球化开辟了独特的“技术维度”。其在马来西亚成立合资电信业务运营公司,开创了中国车企投资并运营海外电信企业的先河。此举不仅服务于吉利星座低轨卫星的通信需求,更能为当地提供融合“地面网络 + 卫星”的创新通信解决方案。这种“技术标准输出”模式,让吉利的全球化超越了汽车产业的边界,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天地一体化”构筑出行壁垒
支撑吉利销量增长与全球化突破的,是其构建的“天地一体化”科技生态。这一生态不仅支撑了当前的汽车业务,更打开了未来出行的想象空间,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则是对这一生态实力的最佳背书。
今年3月,吉利控股集团作为IATF国际汽车标准合作组织有史以来首个亚洲会员,荣获“杰出贡献奖”。这份荣誉背后,是吉利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主导制定多项行业技术规范的实力体现。这种“标准话语权”的获得,让吉利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发优势。
4月,吉利和雷诺合资组建的全球化动力公司——浩思动力(Horse Powertrain)子业务集团之一,Aurobay极光湾科技的高性能混动系统斩获美国PACE大奖,打破了欧美企业在动力系统领域的长期垄断。该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域自适应”能力,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燃油品质、气候条件自动调整运行逻辑,这正是吉利全球化研发能力的集中体现。
更具突破性的是,领克Z20、极氪7X和极星4三款车型,近期均以创纪录的高分同时荣膺2025年度Euro NCAP五星安全评级,进一步印证了吉利在安全技术上的全球领先性。
“全域AI”布局是吉利科技生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与多数车企将AI局限于座舱或驾驶辅助不同,吉利已将AI技术渗透到汽车研发、生产、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在架构设计阶段,AI算法优化车身配重比;在动力管理中,AI实时调整电池充放电策略;在底盘控制上,AI根据路况自适应悬架参数,提供更优的操控与舒适性。这种覆盖车辆“全身”的智能化,使得吉利的智能汽车不再是功能点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了系统性能力的飞跃。
低空经济与低轨卫星的布局,更显吉利的长远眼光。沃飞长空的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AE200已完成关键技术攻关,预计2026年取得适航认证,实现商业化运营。这款产品不仅拓展了“吉利出行”的边界,更与地面汽车形成“立体出行网络”。这种“天地一体化”的生态构建,让吉利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未来综合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加速转型。
记者手记
当汽车产业步入百年变革的深水区,单一爆款车型已难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真正的竞争已演变为体系能力的全面较量。品牌矩阵间的协同效率、全球化生态的扎根深度以及科技研发的市场转化能力,正是吉利上半年表现的核心密码。
吉利汽车将全年销量目标上调至300万辆,体现出其对自身体系能力的高度自信。对于吉利而言,300万辆的年度目标只是一个新起点。随着品牌整合的持续深化、全球化生态布局的不断完善以及科技研发的持续投入,这家中国汽车巨头正一步步从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向覆盖地面交通、低空出行、能源服务的综合型出行解决方案提供者演进。而这一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