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城市还在蒙眬的晨雾里打哈欠,一辆六座的大通微公交悄声地在巷口停下。车身上的“扫码即走”广告贴纸似乎比乘客还兴奋。几个睡眼惺忪的市民拉着书包或文件袋,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操作一番后上车。司机面无表情,只在手机屏幕上点了几下,就启动了车辆。此时,没有固定线路,没有喧嚣的站台广播,也没有排队等候的焦躁。只剩算法匹配的旅客、门到门的路径,以及令人费解的低价单价——这就是网约公交的现实版本:像网约车,却比网约车还便宜得离谱,仿佛是不是地下特供专车,要不怎么一块钱能跑五公里。
如果你是那个司机,会在心里问一句:这趟活儿算是逼着我给公交打工了,还是在倒逼我告别网约车江湖?
网约公交这种新生物其实早就潜伏在城市的角落。重庆、合肥、无锡、珠海,甚至海宁、常州都已悄然加入试点。如果按照正经行规来讲,网约公交和“无轨电车”还有点神似——都是没有既定路线,乘客预约到哪就去到哪,系统后端直接拼单,拼的是需要和时间,不是感情。西安的“拼单”模式尤为典型。日常开车,你会见识到系统自动分配的“最优路”,有时候一个方向的乘客能被算法完美融合,几乎没有绕路,效率高得让你的阶级情感都多了点科技含量。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网约公交“爆红”的源头。这事儿还得感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步,以及人们出行习惯的深度改变。公交客流下滑,不是司机偷懒,而是乘客的脚投了票。很多城市公交公司勉强维持,甚至不得不“断舍离”,线路停运。2023年10月,交通运输部和相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提升公交运营效率,拥抱数字化出行。网约公交正好踩中了政策风口:既能解决固定线路老掉牙的问题,还能收割城市分散、灵活的尾单需求——其实就是把传统公交逐站逐客的模式,用智能算法“按需打包重塑”。一局算法,几块钱的成本,乘客和公交公司都能低门槛获利,可谓是人间性价比的黑科技范例。
票价低到让人怀疑人生,是网约公交最大杀手锏。1元、2元就能享受门到门服务,多少网约车司机看了都心里直呼不正经。与租车市场动辄十几块的起步价相比,这种优惠简直是“羊毛党”的天堂。车辆装备了智慧系统,不再每站停靠,不光省时间,还省油钱。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城市的网约公交直接采用新能源车,既节能又省事。比如儋州、杭州的纯电动微公交,不仅环保,还切合全球出行电动化的热潮。当年传统公交公司还在因为“空车跑”头疼,如今通过智能调度,能够根据订单动态调整运力,让“空跑”变成了“精准投放”。至于公交公司的老板,应该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幸福:以前开着大巴拉着空气跑,现在会被算法提醒,车厢里终于坐满了人和生活的琐碎。
当然,现实不会一帆风顺。网约公交的模式还未完全成熟,“一元打底”可能只是试验田的限时促销。很多城市的运营半径很有限,假如你家住在偏远地带,可能还是得习惯“等无公交如等天上掉馅饼”。操作界面复杂让不少老年人直呼看不懂。技术堆砌的壁垒,始终是方便年轻人,苦了不会智能手机的爷爷奶奶。对于老年群体的需求,网约公交如果不进一步设计无门槛的使用方案,假以时日很有可能沦为“年轻人的专车”,而不是全民的便捷公共交通。此外,持续低价和运营成本的平衡是个难题。谁都知道,1元钱不可能养活司机和车队,背后的补偿机制、商业模式远未定型。试点阶段烧钱归烧钱,真要大范围铺开时,模式是否还能成立?存在疑问。
更刺痛一部分人的是网约车司机的现实压力。上海司机王晨说,网约车流水1.3万元,到手剩下9000,对比公交司机的五险一金只能擦泪。南京司机陈琳更直白:三年前和现在比,收入差三千块钱。说句黑色幽默的话,网约公交如果把票价继续按“白菜价”压制下去,传统网约车司机只怕要集体转行卖保险——毕竟有保障。行业专家纪雪洪也指出,网约车市场供给端过快增长,需求端增长滞后,已经让司机的收入蛋糕越分越小。网约公交的进一步扩张,不啻于在这碗稀粥里又加了一撮盐,没有一粒米是多余的。
这就涉及到更微妙的博弈:网约公交的兴起,逼着网约车行业思考“到底我凭什么?”拼服务质量、拼准时率、拼用户体验,甚至逐渐向专车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两条路算下来,网约车要么做精细服务、做差异化,要么拓展业务边界,把公交的大盘也揽进来。滴滴开始投站点巴士,既是顺势而为,也是在为自家平台上司机谋出路。至于公交公司,大概率乐见其成:行业准入动态调节,规范司机转岗流程,防止过度转行把最后的出行市场也冲成一滩死水。毕竟大家心里都清楚,“饮鸩止渴”是用来形容最后没好果子吃。
网约公交要想真正成为城市交通的新基石,运营方还得多走几步田野调查。哪里人流多,哪里站点稀缺,哪里出行难,必须精准滴灌,合理配置运力,完善站点布局。否则,叫车容易等车难,最终令这场算法盛宴变成舆论批判中的新笑柄。全球共享出行市场在高速成长,网约公交是中国市场的创新样本。司机转型公交,不见得是落魄,比起高风险的零工经济,稳定也许正是某种淡而无味的幸福。
城市交通的未来,不会被一台手机和几个代码定义。公共服务与商业盈利间的缝隙里,既埋着便民的花种,也浸着行业的汗水。若有一天,你点开手机,发现公交“专车”和网约车已经融为一体,还能指挥一辆新能源小巴随叫随到,别诧异——算法赋权的世界,就是这么不讲武德。
你觉得网约公交是城市出行的新解药,还是司机群体的压力制造机?你会愿意为极致低价和便捷买单吗?又或是隐隐担心,这背后埋下了误伤部分群体的风险?评论区等你下单,开聊。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