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实测续航达成率仅51%,CLTC标称310公里的吉利星愿,在高速上只能跑150公里左右,相当于从北京到天津一个来回就要寻找充电桩。
成都绕城高速上,一辆崭新的吉利星愿电动车突然打起双闪,缓慢向右车道变道——电量告急,续航只剩10%,不得不提前下高速寻找充电桩。而与此同时,同行的其他三款纯电小车仍有余量继续行驶。
这一幕揭开了纯电动车高速续航折扣的残酷现实。当消费者为官方标称的310公里续航买单后,却发现高速公路上实际只能行驶一半路程,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正成为电动车普及路上的隐形陷阱。
01 高速续航魔咒,数据揭露残酷真相
在多车对比测试中,吉利星愿310km梦想版在平均速度100km/h的高速条件下,实际续航达成率仅为51%。这意味着标称310公里的续航,在实际高速行驶中只能跑约158公里。
测试条件一致:车上两人,空调22℃一档风,室外温度5-15℃。星愿在消耗263公里表显续航后,实际只行驶了134公里。而对比同一测试中的比亚迪海鸥,续航达成率达到61.5%。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电量剩余10%时,星愿已无法支撑到下一个服务区,不得不提前下高速。这对于计划长途出行的车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心理挑战。
02 续航打折背后,技术短板浮出水面
吉利星愿的电池包来自宁德时代,采用30.12度磷酸铁锂电池。然而,电池容量相对较小是其高速续航折扣大的首要原因。
在高速行驶时,车辆需要持续输出较大功率以克服空气阻力。这时,空调系统的能耗尤为显著,可占整车能耗的6-9%。有测试发现,星愿的空调系统存在设定温度与实际输出温度不符的情况,进一步增加了能耗。
电控系统的优化不足也是关键因素。相比同级车型,星愿在高速工况下的平均电耗达到18.5kWh/100km,这表明其能量管理效率有提升空间。
03 两极分化体验,城市通勤的优等生
与高速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星愿在城市路况下堪称“通勤神器”。多位车主反馈,日常通勤续航可达280公里左右,基本实现一周一充。
一位广东车主分享:“每天通勤30公里,基本周五下班才需要找充电桩。快充挺给力,吃个麻辣烫的功夫能从30%冲到80%。”这一体验得到了多位车主的证实。
星愿的充电效率确实可圈可点。在120kW充电桩上,其峰值充电功率可达54kW,从5%充至95%电量耗时较短,这一数据在同级车中属于第一梯队。
04 务实解决方案,破解高速焦虑困局
对于已购车车主,控制车速是提升续航的关键。实测表明,将车速从110-120km/h降至90-95km/h,续航表现会有明显改善。
一位完成2045公里长途旅行的车主分享:“速度控制在85-95km/h之间,续航达成率可达85%-95%”。甚至在下坡路段,利用动能回收可使电耗最低降至5.4kWh/100km。
规划充电策略同样重要。建议在电量剩余20%-30% 时开始寻找充电站,避免因电量过低而限制选择。选择410km长续航版本是更明智的选择,其高速续航达成率为54.6%,满电高速可行驶约223公里。
05 行业启示录,电动车宣传亟待规范
吉利星愿的高速续航现象并非个例,它揭示了整个电动车行业普遍存在的“续航虚标”问题。CLTC测试标准与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存在巨大差距。
当前续航测试标准主要基于理想工况,未能充分反映高速、低温等实际条件下的性能表现。这导致消费者购买后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行业需要更透明、更贴近实际使用的续航标注标准。同时,车企应加强技术研发,优化电池管理系统和热管理系统,提升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能效表现。
一位完成2000公里长途旅行的星愿车主感叹道:“电车跑高速,关键是要放平心态,学会慢下来欣赏风景。”
这句话道破了真相: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电动车跑高速需要的不是更强的性能,而是更合理的使用预期和更科学的规划。毕竟,安全到达比快速到达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