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全域旅游》“心学黔旅”|水西论象 黔西市象祠——水西论象感天地 黔西民众得安康

《贵州全域旅游》“心学黔旅”|水西论象 黔西市象祠——水西论象感天地 黔西民众得安康-有驾
坐落在黔西市灵博山的象祠遗址是中国现今唯一的象祠,始建年代不详,明正德三年(1508年),贵州宣慰使(水西土司)安贵荣应水西人民要求,修葺象祠,并请王阳明为之作记。王阳明写下不朽名篇《象祠记》,被收入《古文观止》,文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成为千古名言。象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The Temple of Xiang in Qianxi's Lingbo Mountain is the only existing temple to commemorate Xiang.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time. In 1508, the third year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tenth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An Guirong, governor of Guizhou and chieftain of Shuixi, asked Wang to write an account for it after he had the temple restored in response to people's requests. Wang then wrote the immortal masterpiece, On the Shrine of Xiang, which was included in The Finest of Ancient Prose as the well-known line goes, "There is no one that can't be moved and converted to good." The Temple of Xiang is a maj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 protected at the national level.
《贵州全域旅游》“心学黔旅”|水西论象 黔西市象祠——水西论象感天地 黔西民众得安康-有驾
久闻毕节市黔西市素朴镇灵博村九龙山主山灵博山上的象祠,引得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为其作记。一个位于小镇山郊的象祠竟有如此历史性光环加身?这些传说引起了我和驴友们的兴趣,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我们走进黔西市,探访那久经风雨的象祠。
象祠所矗立的灵博山,有着“一祠三馆,九龙八景”的名景。其中,象祠所纪念的“象”并不是大象,而是古时候舜的弟弟。在历史的记载中,这个弟弟一开始并不善良,而是嫉妒哥哥的才干,几次三番地加害哥哥。但最终,舜用善良的行为和广博的学识感化了弟弟。象感到惭愧的同时,也支持哥哥称帝。
《贵州全域旅游》“心学黔旅”|水西论象 黔西市象祠——水西论象感天地 黔西民众得安康-有驾
如此象弟,听上去似乎不值得纪念。且不说其他象祠是因何而建、因何成名;就说这黔西象祠,事实上,很多外省游客是因为阳明先生的“水西论象”典故,而注意到它的。
水西,泛指今天的黔西一带。据传,王先生当年是看到饱经风霜的象祠已经被黔西人民劳作翻新过,顿觉感慨万千,才深情作记的。《象祠记》中有言:“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堙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与其说是贵州宣慰使安贵荣邀请王先生作记,倒不如说是当地人民对先人的崇敬与维护感动了王先生。
在当年,王先生是一位蒙冤被贬的京官,初到这蛮夷落后之地,怎么可能不伤心失落?可就在如此伤心的状态下,他还能作出流芳千古的《象祠记》,也许,这位政治哲学家与黔西人民是相互感动、相辅相融的。千百年前,黔西人却尽心保护象祠;到了明朝,黔西人民又努力将其翻新,可见黔西人民是多么的忠厚善良、崇尚先人。而经历仕途蒙冤跌落的王先生,不仅做好驿丞的杂活,还额外教书办学,助推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这样的胸怀,亦是多么的豁达仁厚。
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它黑色的屋瓦显得庄严肃穆,两层翘起的屋角则为它平添了亲民的气场。通往象祠大殿的石阶左右皆种满了常绿树木,一路茂盛地簇拥着石阶,直到象祠大殿的左右两端,依然生长得郁郁葱葱。如此生机常伴的园林设计格局,仿佛是后人在表达:崇尚先人的心永不凋落。
《贵州全域旅游》“心学黔旅”|水西论象 黔西市象祠——水西论象感天地 黔西民众得安康-有驾
象祠内的彝族装饰
象祠的屋檐上有着色彩明丽的花纹,乍看之下,颇有几分清宫古装剧的外景风格。也许,目前还没有清宫剧组到黔西象祠来取景拍摄,但是,灵博山上不少景物的故事,可追溯至清朝。
比如“断龙角”,当地的石碑便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兵征黔西开始,将这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史事娓娓道来。吴三桂手下大将傅文彪率兵东征西讨,早已杀红了眼。当他率领士兵们冲至灵博山上的象祠时,本打算连在祠堂里避难的老弱妇孺也不放过。可不料,上天一道惊雷将“龙角”劈断,傅文彪才感“天意不该绝人”,便放过在祠堂里避难的民众。
那道惹得天公震怒护民的“龙角”,高达12米,直径更是达到3米。时至今日,当地人依然虔诚地相信,抚摸与朝拜“龙角”,可以消灾祈福。
《贵州全域旅游》“心学黔旅”|水西论象 黔西市象祠——水西论象感天地 黔西民众得安康-有驾
灵博山上的象祠已焕然一新
漫步在市井烟火巷里,能品尝到各式各样的黔西美味特产:臭豆腐干口感柔韧、入口即香;酸菜轻咬爽脆,细品辛辣得震撼味蕾;王傻子烧鸡味道又香又麻,肉质柔嫩湿滑;最值得细品的是黄粑糕,味道不如前几项美食那么浓重,但是越嚼越清香。所以,黄粑糕也是黔西市最先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美食。
当我们朝拜了象祠,抚摸过断龙角,带着对先人的崇敬,坐在山下的小吃摊品味黔西美食时,我们不由得恍然感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伟大毅力与魄力。
来源 | 《贵州全域旅游》杂志
作者 | 韦嘉惠
编辑 | 刘 霜
二审 | 张 芬
三审 | 赵 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