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惊艳遭疯抢,车企跟风抄作业,比亚迪为何无动于衷?

最近你要是去逛逛车展,或者在网上看看新发布的汽车,心里可能会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怎么现在的新车长得都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

尤其是那些主打家用的新能源SUV,从车头那张“脸”,到车里的大屏幕和座椅布局,都透着一股浓浓的“理想”味儿。

这事儿连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都亲自下场盖章,说自家的L系列车型成了行业里被“借鉴”得最多的模板。

设计惊艳遭疯抢,车企跟风抄作业,比亚迪为何无动于衷?-有驾

当一大批车企都忙着对着理想的“标准答案”抄作业,希望能快速在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时候,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个稳坐新能源销量头把交椅的比亚迪,却好像置身事外,一点儿也没掺和这股风潮。

这就让人特别好奇了,是比亚迪看不上这种玩法,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更深层的盘算?

这可不仅仅是抄不抄袭那么简单,里面反映出的是中国汽车市场里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之道和发展逻辑。

咱们先得搞明白,理想汽车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么多同行都心甘情愿地当起了“追随者”。

这一切,都得从它开创的那个“家庭豪华六座SUV”赛道说起。

理想L9一经推出,就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当下许多家庭最核心的需求。

想象一下,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周末想带全家人出去转转,一辆普通的五座车坐着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理想L9超过五米二的车长和三米一的轴距,带来的就是一个宽敞到奢侈的移动空间。

更绝的是,它把人们在家里最享受的“冰箱、彩电、大沙发”这老三样,原封不动地搬进了车里。

这个创意看似简单,却一下子击中了消费者的心坎。

它不再是一台冷冰冰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温馨、舒适、能承载全家欢乐的“移动的家”。

市场用真金白银的投票证明了这条路是正确的。

2023年,理想汽车全年交付了超过37万辆车,这个成绩单让所有同行都眼红了。

既然有现成的成功范例,风险最低、见效最快的方法自然就是“学习”和“借鉴”。

于是,我们看到了汽车界一场蔚为大观的“致敬”浪潮。

设计惊艳遭疯抢,车企跟风抄作业,比亚迪为何无动于衷?-有驾

长城旗下的硬派越野坦克500,也开始在车里装上冰箱和大屏幕;零跑C16的内饰设计,几乎就是对理想的“像素级复刻”,就差把logo换一下了;还有深蓝、启源、捷途等品牌,不是在车身尺寸上无限趋近,就是在车灯、雷达这些细节上亦步亦趋。

一时间,贯穿式灯带、隐藏式门把手、后排娱乐屏成了新车的“标配”,仿佛不这么设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时代的智能电动车。

这种做法在商业上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在一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市场里,创新试错的成本太高了,跟着成功者走,至少能保证不掉队。

那么,作为行业龙头的比亚迪,为什么偏偏要当这个“特立独行”的少数派呢?

答案其实藏在它的技术基因、市场布局和企业文化里。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技术路线的南辕北辙。

理想汽车目前的核心是增程式技术。

用大白话说,它就是一台永远不会有里程焦虑的电动车,因为车上背着一个“充电宝”,这个“充电宝”就是一台汽油发动机。

发动机不直接开车,只负责发电,让车子始终用电机驱动,既有电车的安静平顺,又没有找不到充电桩的烦恼。

而比亚迪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一条是纯电动,核心是它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和e平台技术,追求的是电池的安全和电能的最高效率;另一条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DM-i技术。

比亚迪的混动系统要复杂得多,发动机在很多时候不仅可以发电,还能直接参与驱动车轮,追求的是在不同路况下油和电的最优配合。

这就好比两家餐馆,一家专心研究怎么把“火锅”做好,味道调到极致;另一家则是在钻研“中餐”,既要会炒菜,又要会煲汤,技术体系完全不一样。

让一个精通炒菜的大厨去模仿火锅店的配方,不仅别扭,还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比亚迪自然不会这么干。

其次,是品牌战略和市场定位的巨大差异。

设计惊艳遭疯抢,车企跟风抄作业,比亚迪为何无动于衷?-有驾

理想的策略非常专注,就像一个狙击手,瞄准的是30万到50万价格区间的中产家庭用户这一个目标。

它的L9、L8、L7、L6几款车,就像一套大小不同的“套娃”,精准地覆盖了这个群体内部更细分的需求。

但比亚迪的野心要大得多,它想做的是一个覆盖所有消费者的“汽车超市”。

它的产品线从不到10万块钱的代步小车海鸥、海豚,到二三十万的主流家轿汉、唐,再到更高端的腾势品牌,甚至还有冲击百万元级别的仰望。

比亚迪的策略是用一个庞大的产品矩阵,满足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各类人群。

你需要一辆经济实惠的城市代步车,它有;你需要一辆稳重大气的商务轿车,它也有;你想要一辆能去野外撒欢的硬派越野,它同样能提供。

对于一个致力于构建“全家桶”的品牌来说,它的品牌形象是建立在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之上的,而不是像理想那样,靠一个“奶爸神车”的鲜明标签。

如果比亚迪也跟风造一台“理想同款”,反而会稀释自己的品牌形象,在自己庞大的产品体系里显得不伦不类。

最后,也是最能体现一家企业底气和格局的,是深植于骨子里的工程师文化和技术自信。

比亚迪的掌门人王传福本身就是技术专家出身,这家公司从做电池起家,一路走来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小到一颗螺丝,大到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甚至车规级的半导体芯片,比亚迪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根据公开的专利数据显示,比亚迪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都稳居中国企业前列,手里握着海量的技术储备。

对于这样一个以“技术为王,创新为本”作为信条的企业来说,去模仿别人的设计理念,本身就是一件有损尊严的事情。

它更相信可以用自己的技术去定义产品,去创造新的需求。

所以我们看到,当大家都热衷于模仿理想的家族式前脸时,比亚迪却在坚持和进化着自己的“龙颜美学”设计;当一体式大联屏成为潮流时,比亚迪却敢于尝试旋转屏这样独特的创新。

这种不跟风,不是故作清高,而是源于一种强大的自信:我手里有足够多的好牌,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打法来赢得市场,没必要去偷看别人的牌。

这种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虽然更难走,但它构筑起的品牌护城河,也远比简单的模仿要坚固得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