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港股上市背后:二十年路,新能源与海外的双重考验
香江这地儿,六月十二号那天,我还在车友群里刷屏——奇瑞居然带着十二款新能源车型亮相香港车博会。尹同跃亲口说了,今年三季度就要在港股上市。这事儿,说起来真是磨了快二十年,从我刚学开车那会儿听师傅讲“奇瑞想上A股”到现在,时间一晃就过去。
翻旧账吧。2004年头一次听说奇瑞要上市,还记得芜湖本地的修理厂老板顺嘴一提,“这公司销量才八万多辆,也敢想着进A股?”后来QQ小车火了一阵子,05年单车型能卖出十来万辆,那时候感觉马路上全是它。到了2010年前后,据群里老销售说全球都快七十万辆了,可A股还是没批下来。他们那几年搞研发、往国外跑市场,把利润折腾得忽高忽低——师傅总念叨:“企业挣钱不稳当,这种情况证监会不爱。”而且芜湖国资委控着股份,每次传闻要借壳巢东、和江淮互持,都被政策卡住或复杂交易搁浅。
有一年我陪邻居去看捷途新款,他问销售为啥一直没见奇瑞挂牌?人家只笑笑:“资本市场不是你想进就能进。”其实后来也琢磨过退一步走港股路线,因为港交所对盈利要求松点。但据维修圈子里的哥们聊,他们同时又惦记着A股,两边一起抓,到头来反倒耽误事。“贪多嚼不烂”,老技师喝茶时就是这么评价的。
再加上一堆外部因素——15年的大跌盘、18年的贸易摩擦什么的,每回临门一脚都踢偏。直到2022年以后才算熬出来。据他们今年递交招股书写的数据:22年净利润五十八亿多,23年破百亿,今年前三季度又是一百一十三亿。这下连财务障碍都扫清咯,不用再琢磨借壳那些乱七八糟的问题,只管冲向香港。
现如今行业内外都觉得“板上钉钉”。今年总销量两百六十万出头,比去年涨三成八;出口过百万,还连续二十二年坐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把交椅。我身边有做外贸的小伙子专门给非洲发整箱零件,说“芜湖来的货最省心”。新能源更猛,今年卖了五十八万台,同比翻两倍还多。不过你仔细掰扯一下,其实基数之前太小,现在占比不到三成,大部分爆款还没冒出来呢。有朋友吐槽风云系列月销也不过几千台,“没有一个顶梁柱,全靠堆量。”
智界跟华为合作那个新品牌也是,一开始热度挺高,但最近看朋友圈反馈,好像劲头慢慢下来了。不像吉利那边,据群友自测,上半年新能源占比已经超过五成,总销量也破百万四,比起奇瑞整体结构更健康些。在资本市场眼里,比亚迪和特斯拉这种纯电龙头更吃香,所以虽然IPO稳妥,但估值未必拔尖。
尹同跃自己也明白这个道道,这次募资十五亿美元,大部分钱准备用在新能源研发和海外扩张。他们打算让短板变长板,让长板再加把劲。有意思的是,有个冷门配置被圈内人反复提起,就是星途新纪元混动版上的主驾座椅通风系统,本地修理厂师傅吐槽装配工艺“不如合资”,但年轻用户却很喜欢夏天不用屁股黏皮座椅这种体验——生活细节决定好感度啊!
至于IPO之后怎么走?目前看来主要分四条线。一是加速纯电平台升级,现在主打混动+纯电并行,以后iCAR生态可能重点砸资源;智能驾驶方面据招募书写,会继续跟华为深度捆绑推进L4级自动驾驶,不过微信群里老司机私底下调侃,“别光吹牛,要落地才靠谱。”
第二步,是重新梳理品牌矩阵,多造爆款。“综艺咖”一样露脸频繁,却缺乏真正代表作。今年捷途山海系列PHEV推广力度很大,但维修站反馈,新手司机容易踩错油门导致动力响应迟滞,有待优化。另外星途高端化遇到瓶颈,高价版常被客户嫌弃配置花哨但实用性一般,比如自动泊车功能经常识别失灵,被售后经理戏称“摆设”。
第三方向,就是全球化布局。越南工厂年底投产瞄准东盟市场,在欧洲则希望靠香港金融平台快速通过认证。据业内消息透露,为适应当地法规,他们正在调整动力系统标定方式,这块技术壁垒不少,小众品牌试水失败案例挺多,所以谁先突破谁吃肉吧!
最后一点,是提升溢价能力。这些年来大家习惯拿“性价比”标签贴在奇瑞身上,其实他们早就在星途和智界尝试冲击高端,只不过营销投入有限,形象始终难以彻底转型。我有个做广告策划的朋友正帮他们筹备新品发布,希望上市之后资金充足能玩点大的,比如请明星代言或者搞沉浸式体验店啥的,不过这些都是坊间闲谈,还不知道实际效果咋样。
话说回来,也有人感慨这次IPO晚了一步。毕竟市面上的那些强势玩家早已抢占赛道,无论比亚迪还是小米理想,都已经积累起自己的护城河。而且按照行业惯例,一旦进入大规模研发周期以及海外建厂阶段,很可能影响短期利润表现,到时候投资者对增速预期压力又来了。不过无论如何,对我这样的普通用户看见国产汽车从技术派变身资本派,再迈向世界舞台,总归是一件值得期待的新鲜事罢了。有机会真想去现场看看,那些曾经只能在展厅远观的新概念车型到底长啥样?
免责声明: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正文各处,包括销售人员口述、维修技师经验分享及行业数据引用等日常渠道获取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