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听朋友抱怨,买车难题又来了。她说:零跑B10降价了,可我可信吗?刚刚欧洲那边都卖20多万,国内咋就跌到9万多了?这话确实挑了我点兴趣。毕竟赔钱促销不是新鲜事,但这中间到底有没有故事?
先说说零跑B10这个车。我是提前两三周借了朋友的2025款600激光雷达版,车价12.98万,优惠后12.68万。朋友买的时候,说得最爽的一句是:激光雷达这东西,咱新手开城里,真是帮了大忙,特别塞车又复杂得狠的那些路段没它还真不敢出门。我想说,这驾驶辅助不光是花拳绣腿,至少实际功能确实有落点,27个传感器配合高通8650芯片,理论上可以说是给了车一个多眼睛。晚上开车尤其有帮助,能探测300米外的物体,那可是往往人眼已经模糊的距离。哪怕你瞎蒙,车也比你靠谱些。
停车场记忆泊车功能,我原本懒得搭理,试了试才知道,关键时刻真能少操心。我朋友还感叹:我平时上下班赶时间,有了这个,停车效率起码提升了30%,再也不用为了刹车距离纠结半天。这点我觉得特接地气,尤其对新手来说,停车费劲是门大难题。
续航说两句,510和600公里两个版本,朋友买的600。她家偶尔长途出行,从成都跑云南那边,能撑住这距离,说实话,安心多了。比亚迪元PLUS顶配510公里,比零跑低不少。再加上银河E5旧款530公里,也没这激光雷达配置。用我自己的话说,续航踢脚线摆在这儿,且硬件配置优势明显,本身就让这车在市场里占了便宜。
我得承认,之前我对零跑B10底盘印象挺模糊,甚至觉得纯电车普遍操控感都烂,可这次试驾着实刷新了我认知。车底盘是找了Stellantis集团参与调校,50:50的配重再加上过滤路面震动的设计,山路走得跟家门口小道似的,甚至转弯侧倾控制的不错,一点车身晃动都没给我喘息的机会。说起来怪怪,真家用可不能光追性能上的爽快感,舒适性和安全感你得都有才行。
零跑B10的内饰设计挺年轻又能自定义,尤其副驾的洞洞板设计,让朋友能放上她的化妆板。这种细节上投料,说明厂家在用心做用户思维。14.6英寸搭载骁龙8295芯片,运行车机系统流畅度和反应,对于年轻人、甚至中年用户都算友好,娱乐和实用同时兼顾。
外观上,朋友选了星夜蓝个颜色,阳光下泛着深邃感觉,整车线条柔和平顺,前后贯穿灯带设计颇具科技感,夜间效果很地道。老一辈亲戚也觉得好看,不刺眼,这听起来像是个双赢设计,家里老人小孩都能接受。
价格这事儿还得说清楚。欧洲卖20多万,国内9万多,差价这么大,肯定有原因。据我推测(没什么官方数据,只是觉得),出口欧洲版本,配置和安全标准得更高,另外关税、运输成本、品牌溢价也拉高了价格。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新势力更愿意用价格换市场份额,所以优惠力度大并不奇怪。
说句不好听的,得承认零跑为了销量降价还有点逼急了的味道,毕竟前阵子我听销售说:厂家这波降价3000,全是库存清理,想趁‘银十’冲一波销量。显然降价的初衷更多是营销动作。这也不是坏事,消费者直接受益嘛,价格上更香了。
相比同价位车型,零跑B10的激光雷达和续航配置,至少比很多竞争者突出。比亚迪元PLUS的无激光雷达,让辅助驾驶部分稍显薄弱;银河E5的续航与B10持平,性价比没那么明显。我朋友在选车的时候,也对比了三款,最后选的零跑B10,主要还是看中了那个智能辅助硬件和底盘质感。
临时算了算,假如一年开1.5万公里,600公里续航,基本上一周充电1-2次,充电成本这么算,粗略在1500-2000元区间。保养方面,虽然新能源省力气但维修还未算便宜,零跑这品牌口碑不算差,但维修网点总感觉还需下功夫(这段先按下不表)。
突然回来想问你们,你们觉得,国内厂商给新能源汽车配备激光雷达和这种高端芯片,是不是实打实地给市场带来了质的变化,还是说这更多是给消费者的一种光看参数的表面感?毕竟有时候硬件有,系统优化不好也用不到位。
再说回我朋友入手的细节,我刚才翻了下她相册,在车门把手上有轻微的划痕,我本来以为新车应该没这么明显,她说:这是因为我试驾的时候停车碰过,不在保修范围内。这让我想到,买车除了表面数据和性能,用户日常用车的实际体验和养护成本也真得算进去。
总体来说,零跑B10在价格叠加了优惠之后,确实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很多刚需工薪族和汽车新手来说,选择一辆智能辅助功能实用,续航够用且操作感不错的SUV,肯定是个不错的方案。
不过说句心里话,不知道零跑这样的降价频繁,会不会对品牌长期发展有损呢?降价买到手开心,可谁又会保证后续的保值率不会一降再降?
倒不如趁着降价,亲自试一试,把辅助驾驶体验和操控质感再感受感受。你们有没有试驾过零跑B10?实际用感怎么样?或者你觉得,国内新能源车厂将来的战场到底会不会是智能辅助硬件的比拼?只是拼到大家到底是争性能,还是争价格?
零跑B10像个努力拼搏的小玩家,跟市场高手站台,降价是一招杀手锏,但后续怎么玩,还得看它怎么稳住用户心智。这车若真像我的朋友说的,能帮到开新手保平安,那买它是不是其实挺值?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