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电动汽车电池的新闻特别多,尤其是那个叫“固态电池”的东西,听着就挺高科技的。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了,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之前一直说,他们在这个领域是世界第一,准备靠这个技术在电动车市场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他们甚至放出话来,说他们的固态电池技术领先中国二十年,最早2027年就能装车上市。
这话听着挺唬人的,毕竟丰田在燃油车时代可是响当当的霸主,大家也觉得他们憋了这么久,肯定有个大招。
可事情的发展,往往比电影剧本还要精彩。
就在丰田那边锣鼓喧天,宣传自家技术多厉害的时候,我们中国这边,中科院的研究团队突然就公布了一个消息,说我们成功攻克了固态电池里一个非常关键的“卡脖子”难题。
这一下,就把整个局面给搅动了。
很多人心里就犯嘀咕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丰田投了那么多钱,号称拿了一千多个专利,怎么我们说突破就突破了?
难道丰田那1.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大概700多亿)的巨额投资,真要打水漂了?
要弄明白这件事,咱们得先看看丰田为什么这么着急。
大家想想,在以前开汽油车的年代,丰田车省油、耐用,是公认的好车,满世界地卖。
可现在风向变了,全世界都在搞新能源、搞电动车。
在这个新赛道上,丰田明显有点跟不上趟。
你看咱们国内的比亚迪,一年能卖掉302万辆新能源车,成绩非常亮眼。
而丰田呢?
同一年它的纯电动车只卖了2.4万辆。
这个差距,已经不是一点半点了,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不光在中国市场,就连在泰国这种以前日系车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市场,现在也变天了,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已经拿下了七成的市场份额。
眼看着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山一点点被蚕食,丰田心里能不慌吗?
所以,他们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下一代电池技术——固态电池上。
这个固态电池,简单来说,就是把现在电动车里用的那种液体状的电解质,换成固体的。
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是安全,因为没有了易燃的液体,电池自燃的风险大大降低;其次是能量密度高,也就是说,同样大小和重量的电池,能储存更多的电,车子就能跑得更远。
丰田的算盘就是,你们现在玩的这些液态电池都是过渡品,等我把固态电池这个“王炸”拿出来,直接在技术上碾压你们,把失去的市场再抢回来。
为此,他们不仅砸下重金,还拼命申请专利,在全球拿下了1300多个,确实在纸面上看起来非常强大。
但是,技术竞赛不是光看谁嗓门大、谁的图纸画得漂亮。
就在日媒还在为丰田的“王牌”欢呼时,咱们的科学家们却在实验室里默默地干着大事。
中科院团队解决的那个“卡脖子”难题,叫做“固固界面接触”问题。
这个词听着专业,其实道理不复杂。
你想想,固态电池里头都是硬邦邦的固体,要让电极和电解质这两块固体像两片湿纸一样完美地贴合在一起,中间一点缝隙都没有,还要让电离子能顺畅地跑来跑去,这个难度是极大的。
我们的科学家就是找到了办法,让它们贴得更紧、接触得更好。
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电池的性能一下子提升了50%,以前100公斤的电池大概能跑500公里,现在技术突破后,同样重的电池有望让车子跑上1000公里。
这还只是实验室里的好消息。
更让丰田感到压力的,是咱们的汽车企业已经开始把技术变成产品了。
比如国轩高科,他们突然就宣布,自己研发的准固态电池,已经装在好几款车型上进行实际的道路测试了,续航里程也突破了1000公里。
最关键的是,他们计划在今年内就要实现批量交付。
这一下子,就把丰田原定的2027年量产计划给衬托得太慢了。
这就好比两个人赛跑,一个人还在起点不停地向观众展示自己多厉害的跑鞋,说自己三五年后肯定能拿冠军,结果另一个人二话不说,已经冲出去跑了好几圈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丰田不是有那么多专利吗?
难道我们不怕侵权?
这个问题确实很关键,但也反映出很多人对现代工业竞争的一个误区。
专利多,说明你在理论研究上走得比较靠前,但从理论到大规模、低成本的量产,中间还有一条非常长的路要走。
这就好比你手里有天下所有美食的菜谱,但你家没厨房,也没地方买便宜的米面油盐,那你还是做不出一桌好菜。
在动力电池这个行业里,中国恰恰就是那个既有“厨房”又有“菜市场”的玩家。
从最上游的锂矿材料,到中间生产电池需要的正极、负极、隔膜等关键部件,全球差不多九成的供应都和中国有关。
这意味着,就算丰田设计出了全世界最顶尖的固态电池,它想把成本降下来,进行大规模生产,很可能还是要来中国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
这样一来,成本的主动权就掌握在我们手里了。
目前,固态电池商业化最大的障碍就是成本太高,大约是现在锂电池的4倍。
如果直接装车,一辆普通的家用车售价可能会超过一百万,这显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
而中国最擅长的,就是利用我们完整的产业链和超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把高科技产品的价格给“打下来”。
最近,国内的大学研究团队又发布了新的技术,据说可以把固态电池的成本降低96%,还能实现12分钟快速充满电。
如果这个技术能够成功应用,那固态电池价格昂贵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回头再看这场竞赛,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不仅仅是在某一个技术点上取得了突破。
截至去年,全球固态电池相关的专利总共有两万多件,其中中国就占了7640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而且我们的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是全球第一。
这说明,我们不仅能制造,我们也在积极地创造。
再加上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任何新技术一旦成熟,都能迅速获得巨大的市场应用,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事实证明,在新技术浪潮面前,过去的辉煌并不能保证未来的领先。
丰田等传统车企想要依靠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来扭转乾坤,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而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通过全产业链的布局,从技术研发、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到市场应用,建立起了系统性的优势。
这场围绕未来汽车核心技术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但我们无疑已经在这场马拉松的第一程中,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置。
全部评论 (0)